历史评价周公,老子对周公-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内容导航:
  • 历史上的周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 周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 较全面的评价周公出事为人,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 周公在历史上的作用(50字)
  • 周公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 如何认识周公的历史地位?
  • q1:历史上的周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公,即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一生虽然没当过一天帝王,但是他在周建国和立国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一直深受人们崇敬。尤其是他的宽大胸怀、他为人的诚恳、他的智慧,成为后人歌颂的对象。

    在讨伐纣的过程中,周公辅助武王,立下了无数功勋。周建国以后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周武王在重病之中,天下还没有安定,大臣们都很紧张,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更是心急如焚,他沐浴斋戒,亲自为周武王祭祀鬼神,以求痊愈。但是病魔后来还是夺去了周武王的生命。

    周武王去世以后,立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当时周成王只有几岁,就让周公代理成王行政。这时正是周王朝的多事之秋,虽然消灭了纣,但是国家刚刚建立,商的旧臣中还有不少人在谋划有朝一日能够灭周复商;诸侯虽然在灭商的过程中齐心协力,但是灭商以后的权利再分配仍然具有明争暗斗的意味;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来自周王朝的内部,所以这个时候,周公操理朝政,可以说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心血。

    周公操持国家大事,虽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此存有疑心,因为他们认为周公这样卖力,可能是自己想夺取王位。

    因为当时周代的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法还没真正形成,而商朝采用的方法是兄终弟及,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人们的这种担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担心首先来自那些想当君主的人。

    周公的三哥哥管叔心想,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商代王位继承法,这君主之位应该是他的,因为他比周公大,现在他这个哥哥反而要听弟弟的话,感觉很丢人。

    他就和弟弟蔡叔在背后议论,而蔡叔也有这种看法,蔡叔说:“我看这个姬旦整天忙得不得了,肯定是不怀好意,他不想当君主才怪了。我还听人说,姬旦最近常常占卜,这是不是在确定他什么时候当王?”

    管叔说:“可不是嘛,现在成王确实是小,但要论当君主,也轮不到他啊。”

    他们俩越议论越来气,后来又说到“三监”的事。周武王灭商以后,并没有将商纣王的后代都消灭掉,而是给他们合适的出路。他曾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了领地,周武王是个细心人,他又怕武庚会造反,就又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的封地围在武庚的周围,这样对武庚也起到监视的作用。

    这本来是周武王的意思,和周公并无瓜葛,但这时,管叔和蔡叔硬是认为这是周公捣的鬼,把他们几个弟兄都派到外面去,好让他自己在镐京称王。

    他们找到了霍叔,霍叔认为周公是个正派人,不会干这种事,但是后来在他俩的怂恿下,也对周公的用意产生了怀疑。

    管叔和蔡叔存了这份心后,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朝廷和各个诸侯国中散布周公的坏话。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说,周公打算谋害成王,好自己篡位。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周成王的耳朵里。周成王这时还很年轻,他对宫廷斗争的复杂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于是就听信这些谣言,开始讨厌起周公来,而且处处事事躲避着周公,生怕他害了自己。

    周公知道这件事后,当然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头脑十分清楚,现在国家万事当头,如果陷入这种纷争之中,无异于把国家推向灾难,个人的委屈是小事,国家的大事才是最根本的,何况自己不做亏心事,也不怕别人议论。

    姜尚和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召公得知此事后,都为周公解说,并且明确表示支持周公的所作所为,三人决心同力辅助成王,共成大业。

    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到曲阜去,代行鲁公的权力,临行时,周公把他叫到自己的身边,谆谆告诫他:“一定要以国家的大事为重,不能有丝毫闪失,像我这样的身份,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儿子,成王的叔父,应该说不卑贱了吧?但我也是处处小心谨慎,不敢稍有懈怠。我为了处理国家的大事,常常是洗一次头发,要停下来好几次,将头发握在手上,好去处理那些国家的急事;有时吃一顿饭,也要停下来几次,去接见要见我的人。现在国家正等着人用,我不能因自己的缘故而失去那些投奔周的贤人。”伯禽把这一番话记在心中。后来他的这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的精神成了一种崇高的境界,鼓舞着无数人去为国家的利益而尽力。如曹操就曾作过诗,他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个王叔自从对周公存有偏见以后,就处心积虑地谋划自己的利益。

    这时,商灭亡已有一段时间,商纣王的儿子表面上说他没有灭周复商之心,但是暗地里却在为灭周做准备。他听说三位王叔对周公有异心,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立即派人去和三个王叔联络,并且送给他们很多金银财宝。

    他看到三位王叔不拒绝,就自己亲自出面,去和王叔们密商,他极力挑拨三位王叔和周公的关系,添油加醋地说,周公早有代成王而自立之心,而且还编造出周公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干掉三位王叔的所谓计划。三位王叔至此决心已定,要和武庚一道,共同去对付周公。他们结成了反周公的联盟。

    过了一段时间,武庚和三位王叔看时机已成熟,就公开起兵,去攻打周的京都镐京,一些不明真相的小诸侯国也参加了反叛的行列。

    周公立即集结大批的军队,要将这次叛乱镇压。出兵之前,周兵举行了宣誓,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写了一篇宣誓词,这就是《大诰》,他说:“今奉成王之命,讨伐叛逆。武庚、三监,欺我王年幼,要夺我周江山,实在是逆天违人。我等将士,出兵讨贼,胜负在此一举。”

    三军齐声欢呼,浩浩荡荡向东开出了京郊。周公此次亲率几万大兵,先攻武庚,与武庚的叛军交战几个月,最后才消灭了武庚,武庚本人在逃跑中,也被周兵追上杀了。

    灭了武庚后,周公的兵马又直指管叔的老巢,管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上吊自杀了。

    蔡叔的军队后来也被周公的兵马包围,蔡叔看到大势已去,只好亲自到周公军中认罪,周公将他削职为民,放逐到边疆去。至此,一场历时三年多的征伐叛逆的战斗才告结束。

    周公回到京城,仍然兢兢业业地做他的工作,他代周成王执政七年,周的政权得到极大的巩固,国家也日益兴旺发达起来。又过了几年,他见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国家大事了,就把政权交给了他,他又退居到臣下的位置上。

    被放逐的蔡叔知道这事后,真感到无地自容,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惭愧,他感叹道:“像我们这样的人,真是不能和周公这样胸怀博大的人相比。”

    周公就是以这样的坦荡胸怀征服了他的敌手,也征服了后人。

    q2:周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周公在历史上颇负盛誉,他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

    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为武王之重臣,他为武王辅佐纳策,累建功勋。周武王建西周后,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给周朝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长子姬涌即位,年仅15岁,是为成王。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为了巩固西周政权,作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动出来摄政,代理行使王权。周公摄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别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对周公辅政极为不服气,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甚至朝内大臣召公等一时摸不清底细,也对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摄政引起朝内外的反对。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之机,就煽动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联了东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属国,共同起兵叛周。一时烽火四起,人心浮动。在这紧要关头,周公说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组织军队亲自统兵东征。经过三年的平叛战争,最终平定了武庚之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着东征军又讨伐了参加这次叛乱的楚、虎方、录国、淮夷、奄国、蒲姑等,一直追击叛敌者到黄海、渤海之滨。东征军还北伐殷人残余势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诛灭了叛乱的唐国。这次东征国势大为扩展,周国国威四扬,四方的国家都来顺服于周。周公功业盖世。周公东征后,建议成王迁都洛阳,成王接纳周公建议,先将西周王权象征的九鼎迁到洛阳,接着委派周公营建洛城,周公在洛水两岸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王城并取名为洛邑,作为西周统治东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故又名东都。西周政权在周公摄政下,渐渐巩固。

    周公东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扩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来统治这些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呢?于是周公就当机立断实行封藩建卫。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再分封,就是将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贤后裔(强大部落和各国首领,先后授封的封国就有:管、蔡、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国,同时还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诸侯国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这次大规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鲁、卫两国。为了进一步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还制定和推广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级制度最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公规定周王为天下之大宗,其嫡长子为亲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们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长子为职位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周王自谓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为“周天子”。由此可见,这样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权力始终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贵族的统治制度是政权、族权、神权结合的产物。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土地再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自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自周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形成为一种“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宝塔式的统治结构。周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严格更复杂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国家机器。周公制订的《周礼》规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辅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长;“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春管宗伯”,专管王族事务;“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许多其他小官吏,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网。这些大小官吏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充任,在无违法情况下,其职位是父死子继,各官职都有采邑作为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制度。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乱后,为西周共组建三支武装:一为虎贲,是王室的禁卫军;二为周六师,是周军的主力,由周人组成,驻京师所在地的西土,亦称西六师;三为殷八师,由殷商遗民组成,由周人充任将帅,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以征战。正因为西周有齐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军,这种排列完整和组织严密的官制和军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权得以逐渐确立和巩固起来。周公作为对西周和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的是在于他的“制礼作乐”。“礼”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是等级制度的代名词。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无礼不定,各人都有相应的仪礼。周公的目的是力图将西周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各宗封建贵族通过等级制来构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地位,周公自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仪礼制度亦将文明用政权固定下来,还运用这套制度来确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袭地位和平衡诸侯以下封建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为此,周公更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等等,也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不同的乐舞。周公摄政前后共七年,后来成王长大成人,便返政于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谨地服侍成王,最终完成了他自己的诺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为,为西周政权从建立、发展、巩固一直到强大都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他的为国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q3:较全面的评价周公出事为人,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周公是伟大的政治家。彻底建立了周朝的宗法制 封建制统治,并且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建立成功,后世只用沿袭他的政策就可以了,一点都不用修改的。
    首先,建立封建制很难么?从今天来看这个想法太自然了,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从当时来看,商朝之前都是各个部落自己统治自己,商朝只作为霸主带领他们对外征战,却不能控制他们的内政。他们也只在商朝力量强大的时候才会服从,一旦商朝弱了马上就反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封建制度。周公的封建制派出周朝殖民部队建城、控制天下土著。一方面殖民部队都是自己人,不容易反叛。另一方面殖民部队本身和土著之间就有各种矛盾冲突,不可能集中力量对抗中央。最后直接控制土著,防止新的大部落崛起。因此封建制是史无前例的,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宗法制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是防止了殖民部队内乱。古代无论哪个国家,内乱的危害都大于暴君(除非暴君本身又引起了内乱)。宗法制规定了每个人只能干什么,这就杜绝了内乱的根源。此外宗法制还使得天下一家,这就增加了一条统治者之间的纽带。这个规定也是空前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凭空想出来一个制度,实行起来差不多ok,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周公(也许还有文王武王,但是文武二王当时都死了)一个人想出来两个制度,两个还都运行的完美无缺。因此他的确是伟大的政治家。

    q4:周公在历史上的作用(50字)

    稳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解梦,周公之礼

    q5:周公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武神!!

    q6:如何认识周公的历史地位?

    他的主要历史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1、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彻底消除了复辟的隐患;
    2、推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中央政权,结束了殷商小邦林立的局面;
    3、提倡“敬德”,制定礼乐,从政治思想方面,强化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  标签:  
    •  
    • 评论列表

    相关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