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既济”卦,阳位为阳爻,阴位为阴爻。
当位,易学术语。易经中的爻位:由下而上,分别名为初、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六为偶,属于阴位。《周易》所有的64卦384爻,凡是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为“当位”。反之,则为不当位。
六爻位次,有奇、耦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耦,属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均称“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之爻,象征背逆正道、违反规律。但当位、不当位亦非诸爻凶吉弊利的绝对标准,在各卦各爻的复杂条件、因素影响下,得正之爻有转向不正的可能。故爻辞常有警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例,以及诫勉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例。虞翻《易》学创立“之正”说,令诸卦不正之爻皆变正,盖因爻辞每含此意而发。
王弼以为,初、上两爻“无阴阳定位”,即不论阴阳之爻处此两位,均象征事之终始,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意义(《周易略例·辩位》)。王氏阐发此例,是强调初爻位卑势微,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穷,刚柔居之皆宜慎防衰危。其例于理可征,虽未尽被诸家采纳,亦颇可备为一说。
在六爻的相互关系中,由于诸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因素,常显现出乘、承、比、应的复杂现象:
凡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易》以阴爻乘阳为“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但阳爻居阴爻上则不言乘,认为理所宜然,可见《易》“扶阳抑阴”思想。
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易》例侧重揭示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象征卑微、柔弱者顺承尊高、刚强者,求获援助;此时爻义视情况而定,大略以阴阳当位的相承为吉,不当位的相承为凶。
凡逐爻相连并列者谓之“比”,如初与二比,二与三比,三与四比,四与五比,五与上比即是。两爻互比之际,也体现着“乘”“承”现象,例如二阳与三阴相比,则三以柔乘刚;初阴与二阳相比,则初以阴承阳。爻位互比的关系,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时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在其他因素的交互配合下影响爻义的吉凶。
凡处下卦三爻与处上卦三爻皆两两交感对应,即初与四交应,二与五交应,三与上交应,《易》例称“应”爻。对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有应”,若俱为阴爻,或俱为阳爻,必不能交感,谓“无应”。爻位对应的关系,象征事物矛盾、对立面存在着和谐、统一的规律。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当下卦中位,第五爻当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以“中”爻与“正”爻比较,“中”德又优于“正”。《折中》指出:“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以此故尔。”《周易》强调“中”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极力崇尚的“中庸”之道,正相吻合。
清代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中旁通、时行、当位、失道、乘方、天元、齐同理论,从虞翻“之正”衍发,又对虞翻作出批判,可以参考,有助于加深理解上面概念。
说下个人的看法。六爻预测是模拟出事物的客观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无论你预测什么事,都肯定有对应的太极点,即“世”和“应”,分析断卦的时候,“世”表自己、自己的立场、我方等,而“应”则反之。我们排卦时候会发现,无论得到什么卦,世和应都是处在不同的单卦中,这就是反应了世和应是处在不同立场的、空间的,是对立的,卦分三爻,天人地三爻,三生万物,因为具备各自的立场、环境,各自形成一个“小世界”,所以得由两个单卦组成一个重卦,即六个爻,才能完整地形成一个平台,客观地模拟出环境。
六爻卦是从六十四卦中来的,六十四卦从八卦中来的。八个卦中,随便两个卦合起来就成了,另一个卦,这样把八个卦任意组合,八乘八,就得了六十四个卦了。
而八卦每一卦有三个爻,而两个组合后的(六十四卦中之一)就是每卦六个爻了。
老阴变少阳,老阳变少阴。然后根据爻的变化定卦
六爻中有一至六处(爻)发生了变动变动后重新形成的六爻卦叫变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