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而楼主所言的《象》指的是《象传》,它属于《易传》,并非《易经》里的书.《易传》“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两汉之末,《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相传《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但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顾颉刚认为是谣传,但作者也因为年代久远,所以考证不详.
《易经》和《易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瑰宝_《周易》
《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大象传》对卦象的解释,是从经卦的取象入手的。六十四别卦由八经卦重合而成,其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自身重合为八纯卦,其余五十六卦为不同的八经卦的重合。 《大象传》对八纯卦解释是立足于经卦的取象,如以“天行”、“地势”解释乾、坤,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对其余五十六卦的解释亦是立足于上下两经卦的取象,如“屯”卦由上坎下震组成,坎取象为水,为云,震取象为雷,故说“云雷屯”。后一句则以“君子以”开头(少数用“先王以”、“后以”开头),要求从卦象中得到政治、道德、行为规范的启发,后者是从卦象中合理引申出来的,因此也可看成是对卦名、卦象的补充和发挥。《大象传》的前句往往讲天道,后句往往讲人道。人道从天道而来,天道与人道有同一性,这种由天道而明人道的思维方式受到先秦道家的影响。《大象传》针对全卦而言,与《彖传》相同,但《大象传》绝不涉及卦辞内容,是与《彖传》不同之处。 《小象传》共有三百八十六条。与《大象传》在解释方法上并不相同。《大象传》主要采用取象法,而《小象传》则主要采用爻位法和取义法,以解释爻象。如《小象传》对乾卦六爻的解释,从下爻到上爻依次为:“阳在下也”、“德施普也”、“反复道也”、“进无咎也”、“大人造也”、“盈不可久也”,对用九爻的解释为:“天德不可为首也。”其中“阳在下也”,是从爻位上解说,初九爻居最下位,故谓“潜龙勿用”;其他则从义理入手进行解释。 对六爻之位,《小象传》总体看法是:初爻为始、下、卑、穷,三、四爻为犹豫、疑惑、反复,二、五爻居中,得中,中道,上爻为终、上、亢、盈。与《彖传》一样,《小象传》亦用中、正、应、乘、承等术语进行解释,只是《彖传》用以解释卦辞,《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易传·象传上·否》诗作:yìzhuàn xiàngzhuàn pǐ
易传(yì zhuàn):《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间的作品。
象传(xiàngzhuàn):《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否(pǐ)意为闭塞不通,不好,坏,恶。
就是六十四卦中,每卦及每爻下面对应的象曰和彖曰。都是对卦的解释。
这些都是为“经”所作的“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336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7923.htm
六、九,就是阴爻和阳爻,前者为6,后者为9。初、一二三四五上等等就是那六个爻从下往上数。最下面那个算“初”,最上面的就是“上”了。
周易与大象传、小象传、彖传是什么关系?
周易是经、其他大象传、小象传、彖传、文言传、说卦传、系辞传等等是以传解经。也属于易经的一部分。六代表阴爻、九代表阳爻,最下面叫初爻、阴爻念初六、阳爻念初九。再上面六二或九二。最上面念上六或上九。更详细可以看百家讲坛、曾仕强《易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