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有个老兵的任务叫你去找卡德尔.在卡泰罗森林到沙的哪个桥上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家则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神秘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观点。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即遵守五行相生相胜之道,是为‘五德终始说’。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五行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历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秦汉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特别是汉代有很大影响。《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作为一个学派,阴阳家魏晋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五行
一、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是古人将抽象的阳阴五气具体化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相类似的事物现象,并以之形象地揭示阳阴五气之间的关系及其长消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有二种情况,即比相生、间相克。
五行即一气发展变化的五个阶段的五种形态,其次序一定为木火土金水,即所谓“天次之序”。在这一固定次序的基础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提出,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所谓“比相生”,是指毗邻的两行之间有相生的关系,如木与火毗邻,故木火相生,木生火,其余照此类推。“间相胜”,是指中间间隔了一行的两行之间有相胜的关系,相胜即是相克,如木与土之间隔了火,故木土相克,木克土,其余照此类推。总之,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如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生克关系是阳阴五行之气的基本关系,假如以五行中的一行为主,称为“我”,则与其他四行构成四种关系,可称为“克我”、“生我”、“我生”、“我克”。以土为例,克我者为木,生我者为火,我生者为金,我克者为水。以人伦关系比喻,相生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所生者则为我之子;相克为君臣关系,克我者为我之君,我所克者则为我之臣。同类之气如同兄弟手足,称为比和。
古人通常以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论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其学说也十分贴切。如论五行相生,《五行大义·论相生》说:“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再如论五行相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意思是说,金属制成的刀斧可以伐木,故金胜木;水可以灭火,故水胜火;木的根系可以深达于土中,故木胜土;火可以熔金,故火胜金;土为堤可以蓄水导水,故土胜水。
二、五行相生
五行之气依其固定次序长消发展转化,一气始于木,木之后转化为火,火之后转化为土,土之后转化为金,金之后转化为水。五行中一行之气与一行之气递相转化即为相生,相生则有生化、扶助之义。在先者转化为在后者,即在先者生在后者,在先之气为在后之气的源泉或原动力,在后之气得在先之气生助则更为壮大有力,在先之气因生助在后之气而蜕化变弱。如气是由木转化为火的,即木能生火,火如见木则因得木之生助而更旺,木如见火则因生火而脱气变衰,其余同理。
三、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从五行相生演变而来的,所谓有相成则必有相反,相成则为相生,相反则为相克。母生我,母之性在于生助我之气;我生子,子之性在于盗泄我之气。故我之母与我之子于我而言一生一泄,其性相反。我受子之泄而本气不足,必得母之生助补不足之气而安,故母能止我被子泄之虞。我之子本欲泄我,见我之母则不能达其目的而失其功用,故可言我之子之性受制于我之母之性,受制即是受克。因此,五行“间相克”,实际上是指隔“我”一行的我之母克制我之子。五行相胜相克有节制、约束、侵夺的意义。如火生土本为泄气,见木则火受生而补足被泄之气,即火之气不泄,土泄火气的作用因见木而尽失,故木能抑制土泄火气的功用,这种现象概括为木克土,其余同理。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
初九:潜龙,勿用。
字面意思:“龙”再先民时期,视为圣物,龙可藏于水,亦可腾飞于天。这是一种“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体天道法则。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
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时候,要积蓄自己的力量,进行韬光养晦,不可贸然行事,造成自己的损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潜伏时期时刻学习,强化自己。
第二阶段: 见龙再田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读易经,通假字要活学活用。“见”通“现”,也就是说,龙不要经常隐藏,要在一定的时间现身于人世间。
此意是在人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蛰伏”,要在名门望族之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有机会被人所重用。
经历了潜藏积蓄要抓住一定的时机才能展露头角。就如功夫大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功夫自然水到渠成。此为“扼机”,在关键时刻显示自己的本领和才能,才能把握住机会。切莫错失良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第三阶段:终日乾乾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是为前进不息,惕乃敬畏。告诫我们要经常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这是对天道法则心存敬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之类的,方能度过此劫。
在经历这个时刻 ,你要提高自己的警惕 ,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此乃“慎行慎言”,居高位应时刻注意周围的任何环境,保持敬畏之心,周围的人都是在虎视眈眈状态。
第三阶段只要度过了,人生便处于高速大战状态。
第四阶段:或跃在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此意是龙可能又会潜入水底,也就是说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一定的时间段,需要潜伏,学会隐忍。
在我们经历了第四阶段,需要保持警惕之外,还要学会忍耐。
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自己的最高峰。此举乃是“立业”过程中,适当遵循自然之道,善莫大焉。
第五阶段:飞龙在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个时候,龙有从深渊中飞出来,也就是在忍耐的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也就是遇到了一个新的契机,需要一飞冲天,主动与大人物展开交往,寻求合作。来谋求事业的飞黄腾达。
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在处在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在此“冲天”阶段,把握良机,这是很难追求的机遇,人生成败在此一举。
第六阶段 :亢龙有悔
上九:亢龙有悔。此时龙会飞得很高,并不是一件好事。知道适可而止很难,可是有多少人能把握。
人要知道进退,这样才能保身保富贵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功成身退对于99%的人来说,都在一念之间。
可是世人皆在功名利禄的社会中来来往往,自己有时也不能免俗,我本俗人,却要将这些天道法则牢记于心,适可而止,谨小慎微,慎言笃行。
易经未说过人生发展有六阶段,是后人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