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共计64卦
上经讲述前30卦
下经讲述后34卦
算命中的经,应该指玄经或易经。例如:
易经家人九三原文:家人槁槁(原字口旁)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意思是家人待哺,负担太重,悔恨得厉害.但是这正是有后的吉.妇子嘻嘻/妇人与孩子终日只知嘻笑玩乐而不知忧,最终会出现缺衣少食的麻烦/终吝.
从卦象解:风火家人.上为巽,下为离.三爻与二四爻配为坎主.坎水象,有险.物有成象,而处于险中.为一,二,四,五爻共用上下均为离火,处于光明与热情之中.以独立(不交)论,则下是坎水,上是巽风.风水涣,如占的是家庭,有分家的预兆.如占子女,则有多而不能哺,哺而力不能教的麻烦.
再说玄经句:长幼有序,子能继父之业.如果是联系易经卦辞一同占出,则是易经蒙卦九二的言辞: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意思是包蒙/不管你懂不懂,人,长大了都会成家/纳妇,吉.一代再接一代,生生不息的子变为父,父被子代的子克家.
如果真是同时占出的言辞,建议尽早分家,子克家有累死父亲之嫌.妥家可以减轻父亲的负担,或者子应当担起养家的责任.同时父己经有了将要撒手让子的预兆.
谨共参考参考资料。
直到现在,人们对【易】中最重要的一个字,缺少认识。这个字就是“易”。易的意思是“换”。古代“易子而教”。现在说的“贸易”。易的意思就是换。易经就是“交换法”。一些人把易的意思当作”变化” 。把易经当作卜卦的书,应是研究方向的错误。如果易经是卜卦用的,那么就不应该叫做易经,而叫做卜经或算经。 在上古时代,交换比较简单,以物易物。也用不着交换法或商业法。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易”的是什么东西。当时最重要的交换,就是孩子——也就是婚姻。因为交换孩子是部落结盟的最主要的手段。我们知道古代结盟需要“易质”。也交换人质。我把儿子给你,你把儿子给我。咱们的关系就密切了。古代各部落之间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易”,就是婚姻,就是交换孩子。a部落的孩子给b部落当女婿。b部落的孩子给c部落当女婿。 如果这样看,八卦就很容易解释。八卦就是各部落互相之间换孩子的规则。也就是8个部落,结成一个联盟,互相换孩子(婚配)。但是换要有一个规则,以使保持适当的亲属关系,不能造成近亲婚配。八卦的特点就是正好在8个部落之间婚配,不会产生共祖(外祖)现象。这也正好符合现在的婚姻法。这里说的上古时代的婚配,据目前对原始婚配的研究,应该是同辈混合婚。也就是a部落的所有同一辈的男孩子,都送到b部落,和b部落的同一辈的女孩婚配。这一辈分内部自愿混交。近代发现的原始部落中,一般都有“长屋”,也就是年轻一辈住的地方。他们男女住在一起,实行自愿混交。当然他们的孩子算是下一辈。不能和他们住在一个长屋里。这个下一辈不知道父亲是谁,他们都有一种父母标志,比如ab。 只有按八卦的办法,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没有共祖(外祖)的可能。也就是符合现在的婚姻法。这是数学规律。四家和六家都不行。至少需要8家。当然,如果部落联盟增加到更多的部落,就可以把八卦图扩大,就是现在的六十四卦。 八卦和阴阳鱼的画法,也说明了这一用途。阴阳就是两性,互相交和的形状就是交配,圆形就是联盟,各自中间有一鱼眼,就是我孩子给你,你的孩子给我。八卦代表八个部落。按卦相把孩子送给卦相相对的一方。 上古母系时代,对婚配的规则,极为重视。比后来的父系社会要重视的的多。因为父系时代实际上是一夫多妻时代。主妇,也就是大老婆,不是主要生育者。孩子大多是小老婆生的。小老婆可以从各种地方找来,主要靠战争中抢来或买来。不用交换。易经也就没用了。 易经也有占卜之用。所谓卜,就是小棍子,一端有一个记号,放在筒子里,大家抽签。这是部落联盟分配任务的办法。艰苦或危险任务,必须抽签。大家知道青红帮都实行这种规则。那个部落抽到了死签,就当敢死队。卜和前仆后继的仆,也就是仆告的仆,有关联。仆的意思是拿着拼命签的人。仆告也就是让大家知道什么人要拼命了。但是有时候可能成功地完成任务而不死,于是人们就把事情记下来,看看有什么因素让人死,或让人不死。就有点算命、看相,看风水的意思了。这也就是最古老的历史纪录。所谓算命,也不是凭空想象,一定有先例——历史纪录。所以历史记载,也正是算命的依据。 我们看看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说的是清朝的事情,比较晚近,但是仍然留着这种部落家族联盟的影子。比如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就是联盟。他们的联盟就是用互相婚嫁来维持。这种联盟关系可以非常紧密。据历史学家说,贾家(曹家)亏空,欠朝廷银两很多,本该治罪,靠其他几家凑钱补交,才逃脱被治大罪。但是他们是四家而非八家,所以必然造成共祖(外祖)现象。比如宝玉和宝钗结婚,他们共外祖。宝玉和黛玉结婚,他的祖是她的外祖。 八卦制度可能在母系时代盛行。那时候各部落交往最主要的,就是基因和文化的交流。所谓基因交流,就是“易子而婚”。最好就是按易经八卦得方式易。人到了其它部落,文化当然也就带去了。所以那时候文化交流很顺畅彻底。是人类最有成效的文化发展期。所有粮食作物都是那个时代培植出来的。到了到孔子那时候,母系时代早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一些母系时代的文化遗产,易经是最主要的一个,(老子是另外一个,但易经混进大量夫系时代的成分)。但是孔子对这东西也不知道怎么用,或者,依稀记得其抽签的作用。两千年来人们研究使用易经算卦,都是受孔子误导。
你好。
在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天文学共有3家学说,"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这派学说主张:天像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为赵君卿所作,北周时期甄鸾重述,唐代李淳风等注。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易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筮书,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易经》研究被称为“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易经》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易学史一瞥哲学史家一般把易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即战国、两汉、晋唐、宋易和清代汉学。这里只笼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勾勒一个轮廓: 1、从伏羲到孔子。从传说伏羲画卦,经文王到孔子,中国哲人通过对筮书《易》的阐释,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司马迁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旧说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欧阳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质疑后,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没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并丰富了《易经》,为易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汉朝到清末,易学研究是在解经的过程中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出现了一批易学大师。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魏晋时期的王弼、韩康伯,唐朝的孔颖达,李鼎怍,宋朝的陈抟(tuan)、邵雍、朱熹,元朝的雷思齐,明朝的薛宣、湛若水、来知德,清朝的王夫之、黄宗羲等 人。孔子以后,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朱熹。今天所见的《易经》文献,即朱熹勘定。 3、新时期易学。二十世纪迄今,易学研究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正从低潮走向高潮。五四以来,人们把清王朝的腐败和丧权辱国一并归咎于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甚至充满智慧的文化载体中国文字也因此背上黑锅,直欲废之而后快。激进的青年人高呼打倒孔家店,废除科举,反对读经,提倡白话文的口号,连鲁迅也说过一些过激的言词,对《三坟五典》《河图》《洛书》一概持卑视态度,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致使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出现了严重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断裂。然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既不会因内外野蛮的武力、也不会因愚蠢的行政命令而灰飞烟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考古学的新发现,如《帛书周易》和汉墓竹简的出土,为当代易学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未见的新资料。近几年国内外“易经热”的出现,值得关注。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还在于《易经》所具有的科学内涵。 《易》的名称 《易经》又称《周易》。自汉以来,单是《易经》之名为什么又称《周易》就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周礼大卜》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称,说明当时三《易》并存。东汉人郑玄说在夏为《连山易》,在商为《归藏易》,在周称《周易》。《连山》意谓“易道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意谓“易道象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意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朝易学大师又说,郑玄论据不足。根据史书,神农一称连山氏,黄帝一称归藏氏,故连山、归藏都是代号,周易因周朝岐阳之地名周而称周易。也就是说,这三易是夏易,商易,周易。文王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失传。其实,可能不是失传,而是统一到《周易》里去了。因为其六十四卦基本内容皆同,只是筮法有异。有人说,从龟卜到筮草卜卦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进步。龟卜只有鬼谋,通过筮草问卜增加了人的因素(所谓人谋)。此外,这也许是重农和保护物种意识的反应。今天,我们把两种说法综合起来便可化解这种争论:《周易》既是无所不包之易,又是在周朝进一步发展之易。“易”字的含义,综合前人解说有三种含义:变易,简易和不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征变化;它的基本原理一阴一阳,至简至明故称简易;这种认为万物皆变的理论是不变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 《易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象,数,理。 1 “易者,象也”。《系辞》说:“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取象,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阴阳爻之象,前人有多种解释。有人说象天地,有人说象日月,有人说就是取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之象征,是生命密码。《帛书周易》的出土证明阴阳爻符号是从数字发展而来。因数字表示卦爻时容易出现混乱,后来便抽象为阳“—”和阴“--”这样两个符号来代替奇数偶数。阴阳鱼太极图是后来学者的发明。由阴阳二爻三重演变为八卦,即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等卦象,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以象取义命名。 2 数乃《易经》占筮的根据。《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le)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i)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本来天地之数合为五十五,以“成变化行鬼神”,可为什么用四十九,历来说法不一。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连朱熹也只好说:“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及也。”《易经》筮法里的数学神乎其神。数学家从中发现二进制,十进制,奇数偶数,排列组合以及三阶魔方等规律。
卜筮”之书,“卜筮”即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