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易》与科学关系的初浅看法
2004-10-16 作者:宋正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1990年,“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初创时,组织过“周易与现代科学”报告和“当代周易热是落后
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辩论会。没想到,历经14年,这个问题仍是学术热点,并越演越烈,大
有新一轮“科玄论战”之势。为此,“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决定组织“《周易》与科学”系列学术讨
论,促使不同观点专家学者能平心静气坐到一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讨论逐步解决这个世纪性的
难题。
本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组织过有关《周易》报告和论文百余次,组织过中国传统文化与
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学术活动就更多,但很遗憾,对《周易》没有作应有的研究。《周易》是群经之
首,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本人也想就此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但只是初浅看法。
一,科学并非只西方近代科学一种模式
人类生存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界打交道,所以有人类社会,就会积累起对自然界的知识。知识的初
步积累就相互联系开始形成了体系。(自然)科学是人类在自然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有关自然的知识
体系。所以说,科学是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从古至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结构中,
均存在科学这个要素,所不同只是体系有类型不同、水平有高低之分。并非只西方近代科学体系才算
是“科学”。
如果只认为西方近代科学才是科学。那民族科学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如果只认为西方
近代科学是绝对真理,是科学终结,那更是错误的了。科学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故存在有多
种多样模式,彼此各有优缺点,正确的方法是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所以不能只以近代西方科学特征
作为标准,评这评那,认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甚至给各国民族科学乱扣“伪科学”、“赝科学”、
“类科学”、“前科学”等帽子。
二,近代中国科学的衰落,虽有科学传统缺陷方面因素,但更有社会因素
中国古代科学成果灿烂,并成为中国古文明的根基之一。这是考古发掘和史学研究证明了的。可
以肯定,即使没有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照样能近代化、现代化的。
西方近代科学是在船坚炮利与经济掠夺下才迅速崛起,统治全球。因此,各国民族科学在近代的
衰落,并非单纯是科学传统本身问题。所以当代中国人不能因科学主义的贬斥中国科学传统而自我迷
失。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发达的科学,而近代科学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是个老命题,近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参加过讨论,发表过见解。大家认为这确与中国科学传统缺陷
方面有一定关系,但也有较一致的倾向,即根本原因是明清中国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没有迅速发展。
80年代本人参加过“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讨论会”,并与陈传康老师写有“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
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一文。文章虽较系统分析了中国海洋文化缺陷方面原因,但最后又强调
指出:“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
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地平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
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三,中国科学传统有强大的生命力,在21世纪将大放光彩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的讨论,目前的学术热点早已不是李约瑟难题,这是上世纪80年
代兴起的热点。随着中国要实现“四化”,特别是科技现代化。90年代热点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对
当代和21世纪科学有重大的创新作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与后者为重点,有着大量报告和讨论。一
致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近代科技虽仍有大的发展,但由于科学已面临解决环境恶化、资源
匮乏、能源短缺、灾害预报、人口膨涨、天体演化、地球起源、生物进化等的重大研究课题,近代科
学体系因而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这就呼唤并推动了自然史、复杂性、非线性研究的发展和整体、
综合、系统方法的崛起。当前,科学正经历着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的大变革时代。在分析研究
基础上的科学综合研究潮流的崛起已是历史的必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中国整体论思维和
方法叠加到当代科技的综合研究中,可以给当代科技研究带来巨大的创造力。中国传统科学体系(或
称“自然国学”)复兴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
四,对《周易》科学性的激烈争鸣源于科学主义的影响
在现代,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中西科学传统,评价《周易》的科学性,不仅只是个人善良愿望
,也不仅是知识多寡问题,更要自觉清理科学主义。
近400年,西方近代科学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文明。于是造成一种假象:近代科学
是绝对真理,是万能的。于是在今天竟出现一些怪现象。如一些不懂中医的人能大言不惭地宣布,中
医能治病不能说就不是伪科学。又如,某些人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更没有研究过传统文化与科学复
杂关系,但他们认为,骂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说一下传统科学是“伪科学”,似乎成了科学精神的表
现,有了快感。可见科学主义毒害之深。在当代,在中国科学现代化中如何清理科学主义,顺利发挥
民族文化优势,实任重而道远。为此最近在中国中医药论坛上,本人作了题为“中医要振兴,必须批
判科学主义”的发言,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周易》与科学关系问题所以在当代学术界成为争论不休的热点,原因就在科学主义作怪。对《
周易》的评价不是对一本古书的评价,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科学传统的总评价。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关系的评价是与时代的大变革分不开的。从科学发展史而言,当年的科玄论战
是发生在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时期。而当代科学界掀起的《周易》热也正是在新的科学转型时期
: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过渡;由大物理学时代向自然史研究时代转化;由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
协调转变。
五,《周易》与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可能与中国科学传统的缺陷方面有一定关系。《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源头,故认为《周易》存在有近代科学不利的方面,这样推论也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推论还不能服
人,还应该有具体的论证。
其实笼统地说《周易》不利于近代科学发展是不对的。
比利时理学所所长胡阳曾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第585讲作“近代科学产生与中国文化―莱布
尼茨在发明二进制前没有见过先天图吗?”的报告,提供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史料。这说明,《周易》
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也直接作出过贡献的。
有学者认为,《周易》只有归纳,没有推演,所以阻碍了科学启蒙。这种说法可能是错误的。《
周易》64卦确是归纳法所得。但人们用这些卦象来解释推测万事万物,就是推演法。《周易》等中国
传统科学中经常使用的取象比类方法所以在中国古代能推动科学发展,在21世纪也能作为科学研究的
一种基本方法。这正说明取象比类不仅没有大的缺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强大生命力。
归纳与推演(演绎)是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对哲学范畴不能只从局部角度(近代
科学一个阶段一个侧面)来理解,从而认定她在有高度文明民族的灿烂科学传统中的基本缺失,应从广义上去认识。事实上,取象比类讨论对象主要不是事物,而是事物间的关系和状态。这与近代科学中,以单纯认识事物是不同的。这种重要差别,对于用近代科学特征作为衡量一切民族科学是无法分清难于理解的。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对周易预测中全息等现象的看法
1、人类这个生存空间里万物发展内在规律相似定律。这个不多说了,大家常用的外应类似于这个,不用起卦等预测也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等等,但要抓住实质。
2、全息定律:有反映整个事情发展情况的信息点,也有反映局部的信息点,这个信息是超前存在的,基本上是不可更改的,成败吉凶早已隐含在信息点中,这个信息点好像是种子。比如麦子的种子不可能长出稻子。以上两点要结合起来用,方可正确,不然有时会误将局部信息当成整体信息。
3、关于阴阳:另外,阴阳和吉凶是两对概念,是两组不同的状态。阴阳是客观状态,吉凶是与人的感觉相联系后对于人来说的状态,有时不少人会混淆,以为阳好,阴不好。其实阳中有吉凶,阴中亦有吉凶。另外成败又是预测中很关键的一对矛盾,不多说了。
《周易》是一部算卦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而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家,道家”,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架构,但其又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积极入世、一个是消极出世。
有些道理,小孩子并不真懂,大人很负责地告诉孩子,有些孩子暗暗记在心中,长大以后经历的某件事让他猛然醒悟。其实甄嬛没有哪本书能有《易经》这么厉害,接地气又高大上。我们是生活在宇航天时代,很多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现代思维方式上。
比如归纳法、演绎法、辩证法的助推上。 如果站在现代思维的大坝上,看着信息时代的大潮,轰然爆出千万朵雪浪,你会感觉惊叹。但我知道,每一朵浪花都曾被《易经》思想捕获过。
后世的很多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都很看重。某地蝗虫灾害,皇帝认为是自己没干好工作,谴责自己;天不下雨庄稼地长不好,皇帝觉得是自己得罪了上天,赶紧毕恭毕敬沐浴更衣来求雨;天上流星闪过,皇帝急着问是怎么回事。
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
以东华大学为例,报考条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且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考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
扩展资料: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要求规定:
1、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的考生以报名时身份为准,不得更改。报名后,应及时将《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寄到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取消录取资格。新生报到后,学校对其进行政治、业务、健康状况等复查,对符合标准者给予注册、取得学籍。
3、雅思≥6分或新托福≥80分或新gre≥1300分(外语成绩证明必须在其有效期之内,证明材料电子版须上传报名附件中,纸质材料复印件须连同审核材料一起寄送至所报学院的研究生教学秘书。)
参考资料来源:东华大学-东华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易经
在周易文化里面风水,手相,卜卦,命理等都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周易》学说衍生出来的分支学科,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学说的理论体系。
至于它是科学还是迷信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认为易经是科学
风水学是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等多种人文和自然学科,它追求的是建筑的人文美与环境的自然美的高度和谐,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它,不要带上迷信的有色眼镜直接把它纳入了糟粕。
易经的很多理念在现在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比如它的追求平衡的理念对于现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意义。周易文化中,无论是看风水还是看其他的什么,都有一个潜在的中心词,那便是平衡。但我们人类一直以来却都在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滥砍滥伐,过垦过牧,围湖造田大自然于是以泥石流,土地沙化,沙尘暴风靡,湖水面积萎缩等方式惩罚我们。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多都是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这种平衡理念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易经亦能协助自然科学的研究,现在很多自然科学家都开始在进行科研研究的同时,读读易经,启发自己,以协助自己的科学研究。但目前研究周易的文科方面的人才仍然占了大多数。我想我们研究周易的不能仅限于文科类的人才,学习自然科学的也应该花点时间研究研究周易,这样周易才能在文理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解释或者说破译,也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协助人类事业的发展。
我想现在很多人直接把周易文化看做是迷信,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来自那些一知半解的江湖术士。现在街头的那些个看相算命的,大部分都只是学了一点周易的皮毛工夫,就出来打着周易大师的幌子来混饭吃。声东击西表现得很玄乎,迷信味道十足,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人们觉得实在是太没道理太不靠谱了,于是周易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
易经并不是迷信,而是尚未能被人们完全解释的科学。我们怎么能在现代人们无法解释其现象,无法很好体会其精华的时候,就给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冠上迷信的头衔呢?周易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而神秘玄深的礼物,我们应该努力探求其中的奥妙,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指导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莫要迷信二字蒙蔽我们的双眼,掩埋了周易文化的实有光辉。
赤壁之战中,曹操率水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等人的势力。但曹操所带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并不习惯水战,而且在大江之上,潮起潮落,战船颠簸不定,北军深受其苦,多有因而病倒,严重影响曹军的战斗力。曹操为解决这问题,遂命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
针对曹军的连环船,东吴主帅周瑜派老将黄盖向曹操诈称以粮船投降,操信以为真。在“投降”之时,黄盖开出战船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乾柴草,浇了油,以布遮盖,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军船舰时,立即举火,火船直冲曹操的水师。由于连环船互相连接,一时无法散开,加上东南风急,火势很快便蔓延起来,甚至波及岸上营寨,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率残部北返。这次火攻,决定了赤壁之战的成败,历史上称为“火烧连环船”。
生辰八字或者说八字,其实是周易术语四柱的另一种说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包含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天体运行的基本状态。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体咎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