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2、具体原文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释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意义: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欣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花——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现在正是赏梅的季节,忍不住也想谈谈梅花。
梅花,优雅飘逸、傲霜斗雪,因此自古以来就为我国的无数文人骚客所赞咏,他们常以梅花来表现自己的情趣、人格或情操。梅花也为一般百姓所喜爱,而曾盛兴过赏梅之风,留下了无数咏梅的诗词和写梅的文章和图画。
起源于三国时代的那句“望梅止渴”成语至今仍家喻户晓。
据说,在我国的唐代,曾被誉为“梅花的时代”。还专门有梅花宴。据日本方面的资料,也正是在那时,梅花传到了日本(日本古代并无梅花),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喜爱。当时的日本,还专门开“梅花之宴”,宴席上,人们喝酒作诗,犹如现在日本人在樱花树下喝酒赏樱花一样。
日本最古的歌集“万叶集”,日本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里都有关于梅花的歌和诗。据说就是受到从中国传来的梅花的影响。
而且梅花不仅仅是被日本人做欣赏用,还用于治疗疾病的“汉方药”即中草药和健康食品。960年,日本首都恶疫流行,连日本天皇都患上此病,但就是靠梅干(即由未成熟的青梅果实经熏制而成)和海带制成的茶恢复了健康。984年日本编成了日本史上最古的医学书“医心方”,其中就有关于梅干的记载。
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期间,梅干还被当作“军需品”。“日之丸便当”( 即太阳旗盒饭,日之丸为日本国旗)一词就是当时才造出来的。
直到现在,梅干还是日本人爱用的日常食用品,商店里出售的盒饭中,也常放一颗梅干,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盒饭变质。
记得前几年曾在日本报上看到过中国人大决定定“牡丹”为国花的报道,也从国内一些杂志报刊上看到过很多把牡丹当作国花来“歌颂”的文章。称赞牡丹的“雍容华贵”。
当时,看到这些报道,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过。于是忍不住在一些日本的关于中国的news group里和mailing list里谈了自己的想法。
记得当时曾悲愤地说过:牡丹,大红大绿的,不显得俗气吗?即使如某些学者所言牡丹是高贵的象征,可这能代表我们的中华传统?一刮风下雨就会凋零就会委靡不振,根本经不起凤吹雨打,能表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能代表数千年来虽经受了种种磨难和屈辱,但仍没有像世界上早已消失了的无数民族那样灭绝,仍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
唉,真不知道国内那些“学者”究竟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本身有多少的了解,有多少的感情!难道仅仅因为民国时期采用梅花为国花就非得要另辟途径,非得对梅花本身也产生偏见,就非得用另一种花来代表我们的民族吗?
梅花梅花满天下,越冷她越开花,
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那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永远忘不了孩提时代,曾在外婆家,跟着年轻漂亮的姨妈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蜡来做梅花的情景。
最后,附古代文人的两首咏梅词和两首咏梅诗:
☆★☆★☆★☆★☆★
《踏莎行》〔南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
《卜算子》
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梅花[北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
异界寻美录
上日下京,日属火,京象征金;火克金因此不符,火生土,金生水,而土又克水因而也不符,所以此字应属木。
五行属火。景字有日,日是太阳,太阳是火球,所以日字属火,日字属火的话带有日的字属火。一个字的五行是根据它的意思和组成部分来看的,而不是根据它的笔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