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玄,幽远也。"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剳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清谈家们有一种时髦,就是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清谈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如儒家学者范宁就说:"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
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其后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并"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非汤武而薄周孔"(此句也是出自《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篇文采斐然权不谈,一般来说可以算是嵇康的宣言书,甚至是当时魏晋二三子的宣言书,但窃以为,依当时历史情势来看,嵇康其意并非真的"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而是作文明志而已,说地明白点,便是让那司马家知道自己的心思,而事实上显然不是真的坚决"越名教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在嵇康其它文章中可知一斑)。其后完成于郭象,其作《庄子注》,此书一出,玄学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晋书·郭象传》)。郭象主张崇有论,认为无不能生有,说"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齐物论注》),又主张"名教即自然"。玄学并不完全排斥孔学,它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即所谓"引老入儒",调和儒道两家。何晏作《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和《论语释疑》,郭象作《论语体略》,都尽力把玄学和正统儒家名教加以融通。玄学也尊孔子为圣人,然而把孔子玄学化。如王弼认为孔子贵无,嵇康则言孔子善于养生。其实,即便是攻击礼法之士的玄学家也重视儒家观念,阮籍说"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嵇康在家中提倡儒家道德,说"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让;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特意为你创的相册
http://hi.baidu.com/�ǵ��źǻó���/album/����
绝对好!!
原来并不属于宗教,是属于易经的,易经是周朝的周公所著《周易》,是中国古代的高等数学,只是用在了计算命运的方面。至于烧香拜佛转运之类的,那都是被不了解宗教(不论道教还是佛教)实质的人所误导的。
指迷算命属于易经范围的术数,是中国本土文化,属于儒家文化。
不是算命的准,其实他们都会看人,看人心
古人大都很相信“人的命,天注定”这句话,可是今天的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迷信,是科学无法证实的。可是科学的发展毕竟是有其相当大的局限性。浩瀚的宇宙,有多少奥秘是人类的科学无法洞悉的呢?所以,人千万不要被科学障碍了自己去了解宇宙的真理,错过了自己生命久远以来所等待的机缘。
那么古人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呢?我们来听听下面的故事,至于结论嘛,还得各位朋友们自己下。
唐朝的太子通事舍人王儦曾经对人说:“人生的遭遇都和你的命运有联系,命运事业早就定好了,所以不是吉就是凶,该什么时候来也是注定的。过去太后武则天诛杀皇帝的宗族,宗子被送到大理寺审判应当死刑,宗子长叹说:‘我既然免不了一死,何必污染了刀锯!’半夜时,用自己的衣服领子上吊而死,到天亮时又苏醒过来,立刻又说又笑,又吃又喝,同在家里一样。几天以后被杀,脸色神气一点儿也没有改变。原来,在他刚苏醒的时候说:‘我刚死,冥府的官就生气对我说:‘你该被杀死,为什么自己就来了?快回去受刑!’宗子问为什么?冥官把生死簿给他看了,说,‘因为你前世杀了人,现在要偿还’。宗子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受刑时不再感到畏惧,所以才能面无一点难色。”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人来到世间,何时出生,何时入土,是早有定数的,前世的因,今世的果,行善积德,做恶造业,没有不偿还的。
唐朝贞观年间,张宝藏任金吾长史,经常于上朝值班结束时,归回栎阳。有一次在路上他碰到一个少年打猎者,割下新鲜肉野餐。张宝藏靠着树长叹说:“我张宝藏年已七十,未曾吃过一次象这样的酒肉,太可悲了。” 旁边有一个和尚指着他说:“六十日之内,官职会升到三品,有什么可叹息的呢?”说完就不见了。宝藏很奇怪,立刻回到京城。
这时太宗得了痢疾很痛苦,很多医生给治都不见效。就下诏书访问殿庭中的左右大臣,有能治这种病的,一定重重赏他。当时宝藏也曾被这种病困扰过,就写了一份奏疏献出用乳汁煎荜拨的药方,皇上服了药以后立刻就好了。下诏给宰相,授予张宝藏五品官。魏征有意为难,过了一个多月也不拟文授官。皇上的病又发作了,询问左右侍臣,“我以前吃了乳煎荜拨的药很有效。”于是又命令进献此药,一吃又好了。
皇上想想说:“我曾下令授予进方人五品官,到现在不见提升授官,什么原因呢?”魏征害了怕,说:“奉诏那时候,不知是文还是武的。”皇上生气说:“治好了宰相,不妨授给他三品官,我是天子,难道不如你吗?”就严厉地说: “给他三品文官。再授鸿胪卿官号。”当时正好六十天整。原来啊,人的一生除了生死是命中注定的,连官职、富贵也是注定的,难怪古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蔡确,字持正,是泉州晋江人。他在任府界提举时,当时县中有一人在梦中来到一所官府之中,只见殿堂高远深邃,里面坐着四位身份尊贵的人,都身穿绘有卷龙的礼服,头戴礼冠。这时,旁边有人指着对他说:“这是宋朝宰相的次序座位。”此人抬头视之,发现蔡确坐在最后面。醒了后,此人困惑不解,因为蔡确当时刚升任府界提举。
直到蔡确后来果真做了宰相,后又被贬到岭南时,这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卢多逊、寇准、丁渭、而蔡确正是第四位被贬领南的宰相啊!
不仅如此,蔡确年轻时还遇到过一位道人,道人对他的将来做了预测。当时蔡确有位好朋友叫张湜,两人家中都很穷困。有一次,两人结伴出游,在路上遇到一位道人,道人一直盯着蔡确看,并说:“你长的像李德裕。”李德裕是唐朝宰相,后被流放海南。蔡确以为道人戏弄他,便准备同他开个玩笑,问道:“那我将来可以做宰相吗?”道人说:“可以。”蔡确听了大笑,又问:“那我是否同李德裕一样会被贬往南方。”道人说:“是的。”道人又告诉旁边的张湜,说当他家中有五十口人时,他就可以做卿监了,又告诉蔡确:“这个时候你就会死了。”蔡确和张湜都哈哈大笑,以为遇到了疯子。
后来这一切果真如道人所言,蔡确当了宰相,又被贬往新州,在新州住了五年,有一天,他收到好友张湜的来信,说他最近已经升任司农卿了,一家五十口人在京城生活困难。蔡确这才想起当年道人的话,其中只差自己没死这条还没有应验了。接着没几天,蔡确就旧病复发死了。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早有安排,这岂是人所能左右和主宰的。不管是在睡梦中,还是那位道人,他们都是看到了在另外空间早已安排好,但尚未发生的事。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的预言家和修炼人的预言很准确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他们通过一定的功能或推算,能够看到或预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这种事在真正的修炼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而科学却根本无法证实这些,在上天所安排的一切下科学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与其迷信所谓的科学,还不如多听老祖宗的教诲才是正道。要想探知和了解更多宇宙的无穷魅力,通过修炼打开功能,打开记忆,也许是一个真正正确的方法,朋友,您有没有想过要亲身试一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