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所以《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的矛盾,如昼夜、寒暑、长短、雌雄、男女、动静、刚柔等等。 五行则是对世界万物更为细致的分析,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由此转化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趣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阴阳五行是个很伟大的概念,应用很广,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表示。精通此道之人,可以解决很多常人难以解决的麻烦,创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业绩。大家可以慢慢琢磨掌握。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阴阳五行的东西既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就拿风水学来说吧,好多自以为站在科学一边的人士,对之不是口诛笔伐不共戴天,就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最好的评价也是“唯心”,其实唯心怎么了,你总不比牛顿 ,爱因斯坦伟大吧,他们相信更唯心的上帝,跟何况阴阳五行绝不是简单的唯心,高僧用阴阳五行算出的毛泽东的“8341” 不能用巧合来搪塞吧。 如果认为现在科学发展到了尽头,该发现的都发现了,一定是文盲或者连文盲都不如,同样,如果认为现在的科学能用来解释自然界里的一切,同样是幼稚可笑的, 我们现在知道平地旷野里的凸出物易受雷击,但古人不明白雷电的成因本质,于是套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一通,那么阴阳五行理论是否就正好能解释雷电呢,非也,而是智者通过这一契机对阴阳五行理论的完善。另一位智者发现,石膏能使人消除便秘之苦,当然他不可能知道石膏是含水硫酸钙,可以提高肠胃的渗透压,保留更多的水分这些现代医学的常识,可他试着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它时,又一次发展完善了它 。这是我们已知且易理解的现象,还有一些我们已知但不易理解的现象,如一些建筑造型,可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次声波,对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古人不可能知道次声波,但他们中的智者总结出什么样的建筑环境会对居住的人有害,他们不知其本质,甚至我们也不知其本质,不过古人用阴阳五行理论将其总结出来,难道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解释的规律就是迷信吗?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样说来阴阳五行成灵丹圣药了,可解释一切,我说,现在还不行,如果继续发展完善的话它就可以解释一切,爱因斯坦企图用统一场力来解释自然界里的一切相互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为什么就不能试着解释一切呢?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午、巳
土:戊、己、 土:戌、辰、未、丑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时间与地支对照表
23 ─1点 子时1 ─3点 丑时
3 ─5 点 寅时5 ─7点 卯时
7 ─9 点 辰时9 ─11点巳时
11 ─13点 午时13 ─15点未时
1 5─17点 申时17 ─19点酉时
19─21点戌时 21─23点 亥时
五行与健康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开的,人的长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息息相关,根据生辰八字五行分析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都较小。从五官看,脸形偏方,肤色较白.金形之人,较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欢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从体型上看,火形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火形之人肤色偏红。火形之人,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惧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
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土形人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土形人,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五行与起名
人的思想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意识形态无时不在人的头脑里打上烙印。而人的思想是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使人们把一生中的荣辱祸福系于五行生克上去,所以在起名时,力求得到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认为这样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风顺了。这大概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以五行理论为根据而命名的缘故吧。
以五行理论命名始于秦汉时代。当时,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与五行观点配合而命名。在周秦时代,人们除了有“名”外,还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来。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千辛,即以水配金,则水生于金,刚柔相济。
到了宋代,以五行理论对名更为凤行,然而,那时却不重视八字的欠缺,只取五行相生之义用来序辈。
宋代应用五行相生命名法如下:
木生火:父名属木,则子名应属火;
火生土:父名属火,则子名应属土;
土生金:父名属土,则子名应属金;
金生水:父名属金,则子名应属水:
水生木;父名属水,则子名应属木。
九阴真经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说明人与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比如,“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引申到人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他以阳贵阴贱论证三纲的绝对性,把封建的尊卑等级观念说成是天意的体现。他把“任德不任刑”的政治统治原则也归结为天意:“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生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任刑还是任德,或者王道还是霸道,是秦汉以来思想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董仲舒从阴阳学家那里取来阴阳思维框架把这一问题解决了。他的阴法阳儒的观点,把法家的法治学说作为一个环节纳人到儒家的思想体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专门的一个命运线,而且对于这个命运线,
我们每个人看到了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