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晁盖,堪称是水浒中最仁善的好汉。比如劫持生辰纲成功后,杨志和老督管等人都被药倒,失去了反抗能力,可晁盖却没趁机干掉杨志和老都管等人。
可想而知,若晁盖是心狠手辣之徒,当时就命人动了手,就等于没有了目击证人,显然这就成了一桩无头案了,还怎么查?
当晁盖上了梁山,在林冲火并王伦当上寨主后,晁盖的仁善体现的就更清楚了。如在阮氏三雄下山劫持过往客商时,晁盖一再叮嘱:“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
等阮氏三雄归来,晁盖再次追问:“不曾杀人么?”得到确切答复后,晁盖见说大喜:“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再看宋江,顶着仁义的名声,号称及时雨,却为了赚秦明归降,在青州城外杀的许多无辜百姓,在江州为了泄私愤又血洗江州城,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时,再屠戮了半城百姓……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晁盖的仁善,显然甩宋江十条街。可为何晁盖最终不但死的离奇,还被排除在水浒108将之外呢,是什么造成了晁盖一生如此失败呢?其实,就因晁盖在两方面上,发了仁慈,才导致了最终的灾祸降临。
其一:对不知底细者,不可滥发仁慈
第一个改变晁盖命运的事件,是劫持生辰纲。但这事却不是晁盖主动要做的,是因刘唐、公孙胜等人前来劝说导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刘唐、公孙胜这些人根本不认识晁盖,却为何认定晁盖会跟着自己做这件事呢?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晁盖的话:(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在描写宋江时,也曾出现过一句相似的话:(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
注意到关键词没有,晁盖是“不论好歹”,这是在说人品的好歹,宋江却是“若高若低”,这是在社会地位高低。
显然晁盖这是在滥发仁慈——对方来投奔,晁盖从来不管人品如何,是来者不拒。而宋江却更多关注对方的社会地位。因而这就造成了晁盖,是江湖中的大善人一样,也就是一种老好人现象!自然刘唐、公孙胜等人会首选晁盖。
如晁盖的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出现。因为对于有些心怀不轨者来言,你的仁善是廉价,甚至可以被他们轻易利用的,因而这才造成了你极其被动,甚至不知不觉中上了贼船,此刻再想脱身,代价之大往往难以承受。
所以再善良,对那些不知底细者,也别过于仁慈。须知,仁慈是高贵的,善良是无价的,这是在体现人的美德,而美德是要彰显其美,怎能“不分好歹”的滥施,岂不容易致祸?
其二:对做人无底线者,不可滥发仁慈
第二个改变晁盖命运的事件,是他江州救宋江。其实在施救的过程中,晁盖的人生悲剧就已经埋下了,原文如下:
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晁盖为报恩救宋江,却依然保持着仁善本色,而李逵却却依旧滥杀无辜,毫无底线!这是一次善和恶的较量,可惜晁盖败了!不是败在李逵手里,而是宋江!
李逵之所以能从一个小牢子,变成江湖“李大哥”,是因他背后站着宋江。所谓物以类聚,显然宋江跟李逵一样做人是毫无底线。果然,随后宋江就展现出其做人无底线的面目,嘴里喊着报仇,却是血洗了江州城。
晁盖虽阻止,因为他此行就是为了报恩救宋江。但奈何面对着宋江的跪地和虚伪言辞,晁盖再一次显出了仁慈,无奈同意了。倘若当时晁盖,能认清宋江就是一位毫无底线的人,断然否决,带着梁山兄弟走呢?也就不会有后面他的遭遇,最终离奇死于曾头市。
所以,对做人无底线者,不可过于仁慈。要明白如宋江、李逵等这些做人无底线者,他们只问利益,不管正邪,为达目的任何事都敢干得出来,这点《水浒传》已经展现出来就不举例了。仁善的人,倘若对他们过于仁慈,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岂不是给自己招灾引祸?
我们老师说他们劫了生辰纲后花天酒地去了,并不是劫富济贫。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里面很血腥暴力,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老师举了个例子,他们为了把一个人(我记不清是谁了)逼上梁山,活生生把一个婴儿撕成两半0.0还有孙二娘,把来往的旅客钱财搜刮完后就做成人肉包子。。等等。。好可怕→→
《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原题“吴用智取生辰纲”,叙述晁盖、吴用等草莽英雄与大名府军官杨志斗智斗勇的故事。
故事情节
"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书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第十六回在全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之前,小 说主要描写了鲁智深、林冲等个别英雄人物的抗争。而"智取生辰纲"则是起义农民的集体行动,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开始。自此,小说揭开了起义农民大规模联合反抗的序幕。 智取生辰纲八条好汉: 赤发鬼刘唐 托塔天王晁盖 智多星吴用 阮氏三雄: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 入云龙公孙胜 白日鼠白胜 此章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以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与兵士矛盾的激化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军汉们只是些小人物,尚惧怕他的权威,不敢公开反抗,那么,他不注意协调好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使得本来就对他心存鄙视的老都管公开抵制,这一矛盾的激化就是致命的了。它直接导致了军汉们不听杨志的打骂(有人撑腰嘛),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松林里休息。这样,杨志一行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终于不免失败。 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杨志一行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当杨志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晁盖等人出现了,但他们扮做行商的客人,首先使自己处在了暗处,同时为后面证明酒中无药作铺垫。然后,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此时尚是好酒)走上了山岗。果然,军汉们垂涎欲滴,但当即受到杨志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蒙汗药。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在这段文字中,杨志和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始终在紧张地进行中,但并不是明刀明枪,自始至终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因为我们无从知道那几个贩枣子的客人就是晁盖等人,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被表面上的“兵士买酒”和“杨志阻止喝酒”的争斗所遮盖。杨志处在不听话的想喝酒的军汉们和一心想引诱他们喝酒的晁盖等人中间,虽然小心谨慎,却也是疲于应付。更重要的是,晁盖等人“计”高一筹,无论杨志怎么猜测,怎么提防,他们都好像全然了解杨志的心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而且事事走在了前边。
如果要找原因的话,有以下几个:
1智取生辰纲,只需去就行了,杀人是多此一举
2晁盖一班人自诩为劫富济贫的大侠
3黄泥岗上也不是什么清净地方,劫走后怕夜长梦多,所以不宜久留
4不屑吧,毕竟他们也不是什么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晁盖觉得在在家门口劫个生辰纲比较安全,所以就干直接干了。其实按道理来说,晁盖面对刘唐这个陌生人时应该非常的警惕才对,毕竟那生辰纲可是送给朝中权臣的礼物,刘唐也不是江湖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如果刘唐是故意去坑晁盖的,那晁盖肯定会被坑的很惨。但是晁盖毕竟也有一定的实力,对那些生辰纲也有抢劫的想法,所以就敢大胆的干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晁盖在当地很有势力也很有影响力,他觉得抢劫后没人敢走漏风声。虽然说晁盖和当地的官员没有什么勾结,但是晁盖却和雷横那种办事的都头很熟悉,他相信雷横等都头不会为难自己。而且,晁盖也算是一方霸主,实力虽然说不是特别的强大,但是面对押运生辰纲的那些军士,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所以晁盖就敢去打劫生辰纲。
第二个原因就是晁盖的日常开销也非常的惊人,也确实需要像生辰纲这样的横财来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虽然说晁盖也有些土地能收点租金,但是毕竟晁盖有很多门客,对待身边人以及那些前去求救的江湖人士也是挥金如土的去赠送。所以晁盖虽然表面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晁盖也有一定的经济危机,确实是需要用价值不菲的生辰纲来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
第三个原因就是晁盖知道以往丢失的生辰纲官府最终也都不了了之了,他觉得自己这次抢劫生辰纲也没有太大的风险。如果以往生辰纲被打劫后都被官府严厉追查了,那面对刘唐时晁盖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但是由于以往丢失的生辰纲官府都没有严厉的追查,所以晁盖觉得在家门口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所以也就敢干了。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经典的一个桥段,从这个故事引发出了晁盖一帮人上梁山的后事。生辰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日礼物,是梁中书凑齐了价值十万的生日礼物,送给自己的老丈人蔡京的。晁盖等人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在半路上劫走了生辰纲。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让人很疑惑的,这价值十万的生辰纲被劫走之后,又去了哪里呢?当初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笔不义之财。虽然梁中书是朝廷的官员,但是他还没有这么富有。这些钱财都是从老百姓的手中剥削过来的。
所以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也打了一个非常响亮好听的名号,叫做劫富济贫。意思就是他们要把这笔不义之财劫走,然后再用这些钱财来接济那些遭受梁中书剥削,已经民间的贫苦百姓。这个理由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而且正义感十足,让人挑不出来毛病。
但是晁盖等人把钱财劫走之后,真的是用来接济贫苦百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晁盖一行人有八个,除了他们之外手底下还有一堆小喽啰,他们打劫完生辰纲之后,非但没有把这些东西还给老百姓,而且还聚在一起把这些钱财给瓜分了,根本没有给老百姓剩下。
生辰纲的一半都充了公,当成了这八个人日后的经费,剩下的一半主要的八个人都分到了大头,钱财都流进了他们个人的腰包当中。还有一些零头则是分给了帮助过他们的人,以及他们手底下的一些小喽啰,算来算去生辰纲也就被分的剩不下多少了。
所以真正来说的话,这几个人的目的只达到了一半,那就是劫富。他们确实抢走了这一笔不义之财,但是却没有把它们还给百姓,而是自己收起来了。换句话说他们其实和蔡京没有什么区别。梁中书的这批生辰纲原本是送给蔡京的,后来转手落在了晁盖等人的手里。
最后只不过是接收者换了一下,其他的根本没有变。百姓的钱财依旧没有回来,所以济贫一事纯属在扯淡。白胜分到钱之后立马跑去了赌场,把银子输了个精光。不仅如此,他还被衙门发现了,其他几个虽然没花钱,但是也都中饱私囊,这样都人又为什么能称得上是英雄好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