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之阴阳两仪,三寸三身,四梢四象,五行五脏, 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天干为十,地支十二。
《易》学中的数字奇偶是“阳奇阴偶”: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且特以九、六为阴阳的代表,凡阳爻皆称为九,凡阴爻皆称为六。
还好啦 1 3 得四 四是发的意思 呵呵 还好
“十三”在西方国家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但在中国却是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
塔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无论是密檐式佛塔(如天宁寺塔、八大处灵光寺塔)还是覆钵式佛塔(如北海永安寺白塔)十三层是塔的最高级数,所有的佛塔绝没有“六”层和“八”层之说。
十三陵是北京著名的景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并没有因为它是“十三”座陵,而敬而远之。北京的国子监是古代最高的学府,里面的“十三经碑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公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共189块,64万字,为古人治学的经典“文本”。
一、京剧是北京人最喜爱的表演艺术。近代形成了著名的十三大流派:谭(富英)派、杨(小楼)派、盖(叫天)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余(叔岩)派、梅(兰芳)派、麒(周信芳)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马(连良)派、裘(盛戎)派等,至今依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而表演形式又有十三板式、十三辙、十三咳、十三调之分。
由此看来,“十三”与被现代人视为吉利数字的“六”和“八”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十三”是情有独钟。
二、中国汉民族对数字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都可以在古老的《易经》中找到根源。譬如“天地之始”的一;“阴阳交合”的二;“生万物”的三;代表基本方位的四等等。而偏偏“十三”是个不常用的,也基本没有感情偏向的数字,顶多会看见“十三太保”之类的名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十三”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特别的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古老神奇的西藏,那里的人则视十三这个数字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在首部《天界篇》中,提到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礼物有“此有藏身宝十三件,夜光宝珠十三只”……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果然在十三岁时赛马得胜,娶珠牡,登位称王等。
有心之人一定会意识到,在中国隐约有十三岁流年不利的说法。其实,所谓十三岁流年不利,并非来自十三这个数字,而是源于本命年这个风俗,人的第一个本命年虚岁正好十三。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人逢本命年就由凶煞恶神主管流年。例如汉族人在本命年会系上红腰带等物;在西藏,就是活佛逢本命年时各寺庙僧众届时也要举行法会,诵《消灾经》、《长寿经》等,祈祷消灾免祸,健康长寿。
三、有不少欧洲人相信13是个幸运数字,譬如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临的;欧洲神秘的占卜术中有许多13。更何况在中国呢,据《唐书》记载,皇帝上朝的时候所穿的服饰与大臣不同,皇帝的金带上加有13个环,以示尊贵。在古代,机构的设置也多用13,汉武帝广阔边境,将全国划分为13个郡。后来的元朝在全国一共设13个省,晋代侍御史下面设立13曹,明代太医医院设13科。文学艺术、著书立说也多用13,如《孙子兵法13篇》,李贺的《南园13首》,《儿女英雄转》中塑造的“13妹”等。
外国13不吉祥,中国没听说过,13又没什么谐音,应该没问题。
这是纯炒作1349组合分文不值
挑选带有吉祥数字的号码,“吉祥号”,也就是有一组有特有的吉祥信息在里面的字符。选择吉祥号码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第一,确定尾数,第二,易记顺口,第三,谐音吉祥。
最后几个数字是升序或降序,它们连续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一般来说,超过4位数更有价值。(例如123456或654321)
尾数的最后几个数字是连续的同一个数字。连续相同的数字越多,它就越有价值。三位数很好,尤其是6、8和9(例如:000;666、).
尾数是abab类型的数字,重复两次以上,越多越好(例如:7272,131313)
耦合数(结束1314生命,3344生命):例如[英尺=,5,
中间四个对于具有本地号码(例如13906318*82)的好号码特别有价值
特殊号码:139abcdabcd等,即最后8位数字相同。同样,尾数是6比1和5比1。四比一(33336。)
特殊号码:13904510451,后8位数字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