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水辩证属于风水相搏最佳选方,怎样的阳宅才是好风水-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内容导航:
  • 怎麼治療水腫
  • 如何理解“开鬼门洁净府”的临床意义
  • 肾小球肾炎(阳水)风水相搏用什么方?
  • 请问水肿如何治疗?
  • 为什么刚睡醒 脸会浮肿??
  • 下肢水肿~~~~~~~~~~紧急求助
  • q1:怎麼治療水腫

    热敷,理疗,烤电

    q2:如何理解“开鬼门洁净府”的临床意义

    http://x.soso.com/cgi-bin/show_detail?hash=3017866e6373b848a9ae8b52bce7dcaa32e1ba8c
    这个可以下载的。

    q3:肾小球肾炎(阳水)风水相搏用什么方?

    选麻黄赤小豆汤风水相搏就是说阳不虚能与病邪斗争

    q4:请问水肿如何治疗?

    水肿的原因及预防
    水肿经常是病人到肾脏科门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水肿不一定就是肾脏病引起的,而肾脏病也不一定会有水肿。 引起水肿的原因有可能是体质性的、肝硬化引起的、心脏衰竭引起的、肾脏病引起的,及服用药物引起的等几大类。其中以体质性水肿最为常见,好发于女性。
    体质性水肿:
    肝硬化:
    心脏衰竭:
    肾脏病:
    药物:
    局部血管或淋巴管阻塞:
    总之,大部份人水肿的发生是体质性的,不须要任何治疗。但最好能在发生时,请医师作一简单的心、肝、肾、肾上腺的筛检,即可确知病因,早期治疗,或长期观察追踪。千万记得,不要因找不到原因(被诊断为体质性水肿),而到处看诊及滥用利尿剂,劳民伤财又伤身体。
    部份发生在月经来临的五天左右,但大部份此类病人,其水肿的发作与月经没有明显的关系。此类体质性水肿,其致病原因迄今仍不清楚。其特色在于早上起床时并无水肿,但到了下午则小腿肿胀的厉害,体重甚至可增加达一公斤以上。晚上卧床休息时,尿液又特别多。此类病患,事实上健康上与一般人一样的正常,因此根本就不须要任何治疗。特别忌讳滥用利尿剂,反而会加重病情。穿弹性袜,对水及盐分的摄取加以适当的限制,则可改善水肿的状况。少部份妇女的水肿是因为月经所致,则月经过后水肿即可消失。 肝硬化引起的水肿病人,除了可能有慢性肝病,或长期饮酒的病史外,经常会有黄疸出现。水肿的发生即表示肝机能已经严重受损。 心脏衰竭病人也常易有水肿发生,此种病人走路、爬楼梯则会有喘息及呼吸困难出现,甚至爬到二楼即走不动,须要停下来休息。 肾脏病引起的水肿,则需伴有小便泡沫存在。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大量由尿中排泄,血中蛋白太低所致。另外部份人则是肾机能严重衰退,无法完全排出水份及盐份所引起的。 药物引起的水肿,是因为服用消炎止痛剂影响肾脏排泄机能,或类固醇制剂"美国仙丹"伤害到肾上腺机能所导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于腰酸背痛或慢性关节炎病人服用药物或打针后发生。只须停止服用,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即可逐渐改善。 此类病人水肿常只好发于单侧的小腿。

    q5:为什么刚睡醒 脸会浮肿??

    有这种说法,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q6:下肢水肿~~~~~~~~~~紧急求助

    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水肿。水肿起初常较明显地表现在眼皮、面部、阴囊等皮肤松弛的部位,及下肢,久病卧床者表现在臀部和腰部。水肿部位的皮肤发紧、肿胀、严重者皮肤发亮,甚至渗水。
    水肿的诊断要点:
    伴随症状
    可能的诊断
    常为全身性水肿,发展较慢。伴有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严重贫血等)。
    营养性水肿
    女性,全身轻度或中度浮肿,多于月经前7-10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痛、懒散、易疲乏等症状。
    经前紧张综合征
    始于踝部、下肢,劳累后加重,水肿向上蔓延加重,并可见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遍及全身或伴有胸腔、腹腔积液。
    心力衰竭
    早期眼睑及面部水肿,清晨起床后最为明显。可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分布与体位关系不大。尿检可见蛋白尿、管型尿。
    肾炎、肾功能不全
    常先见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可伴有腹水,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可见蜘蛛痣、黄疸,肝、脾肿大。
    肝硬化
    指压后皮肤无明显凹陷,伴有皮肤苍黄、干燥、毛发脱落、反应迟钝,并可见中等程度贫血。
    粘液性水肿,甲状腺素缺乏所致
    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下肢或颜面的轻度水肿。
    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所致
    肢体某一末端局限性水肿,常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不畅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栓塞性静脉炎、丝虫病、局部炎症、创伤或过敏等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病名及分类: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济生方·水肿门》说:“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2.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穴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水肿》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3..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4. 调护及预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病机】
    水肿一证,其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一、病因
    寒 风水相搏
    风 袭表 肺失宣通 阳水
    热 湿毒侵淫 水湿潴留 水肿
    疮毒内侵 湿热蕴结 阴水
    感受水湿 脾失传输 水湿浸渍 瘀阻水停
    饮食不节 脾阳不振
    劳欲体虚
    肾失开合
    肾阳衰弱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病机
    1.病机要点: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2.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3.理性质: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4.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5.机转化:阳水与阴水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水肿转归,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血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 .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
    1 .水肿与鼓胀
    水 肿
    鼓 胀
    特 点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腹壁无青筋暴露。
    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后期或可见轻度肢体浮肿
    肤 色
    鲜泽光亮,后期灰黯
    苍黄,面部赤缕,颈胸血痣
    病变脏腑
    肺、脾、肾
    肝、脾、肾
    2 .水肿阳水和阴水
    分类
    症状特点
    阳 水
    阴 水
    病 因
    风邪、疮毒、水湿
    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程、病势
    短、急
    长、缓
    浮肿部位
    头面部明显
    下肢为甚
    皮肤颜色
    光亮而薄
    萎黄灰滞
    凹陷性
    按之易复
    按之难复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
    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 ,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 来势迅速 ,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变证: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 , 延及全身 , 皮肤光亮 ,尿少色赤, 身发疮痍 ,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 ,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4.湿热壅盛证
    遍体浮肿 , 皮肤绷急光亮 ,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身肿日久,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变证:脾气虚弱,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治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证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 面浮身肿, 腰以下甚, 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变证:肾阴亏虚 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以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等。
    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 瞤 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 四肢或全身浮肿 ,以下肢为主, 皮肤瘀斑 , 腰部刺痛 ,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预防调护】
    1.避免风邪外袭。
    2.防止水湿外侵。
    3.意调摄饮食。水肿病人应忌盐,肿势重者应予无盐饮食,轻者予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 3 - 4 克 ),肿退之后,亦应注意饮食不可过咸。
    4.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
    5.日记录水液的出人量。
    6.持治疗,定期随访。
    7.逸结合,调畅情志。
    【临证备要】
    1.提高临诊辨证能力:水肿病证,病因繁杂,病理变化复杂多变,累及脏腑众多,因此,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点,以及不同脏腑病损的证候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2.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
    3 .血化瘀利水法的应用: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
    4 .用肾毒性药物: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
    5 .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  标签:  
    •  
    • 评论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