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经原文,周易上经最后两卦-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内容导航:
  • 《易经》原文及解释是什么?
  • 易经全文多少字?原文包括哪些部分,书中有很多种解释,但真正的原文是哪些?
  • 易经全文
  • 易经的原文和白话文
  • 全文 易经 翻译
  • 〈〈易经〉〉全文
  • q1:《易经》原文及解释是什么?

    《易经》全文原文解释如下: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白话】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穷极幽深,参赞于神明的境域,所以上天产生了 很多的蓍草.天为阳,地为阴,将天一天三天五,合起来为九,用以代表《易经》阳的数目及符号,地二地四,合起来为六,用以代表阴的数目和符号.阳数阴数既立,又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设立卦;发挥于阳刚阴柔的道理,而设置爻;和顺于道德,调理于合谊的事理,创造了《易经》,以穷尽事物的道理,竭尽天地的善性, 以至于探讨天命的事理.     【注释】 ①蓍:古代的一种灵草. ②参天:指天一,天三及天五,相加为九,故阳数用九,天为阳,阳数奇. ③两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为六,故阴数用六,地为阴,阴数偶. ④倚数:就是计算数字.参天为九,所以《易经》阳爻都用九,两地为六,所以《易经》阴爻都用六.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 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白 话】从前圣人的创作《易经》,是将用以和顺于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立天的道理,分为阴与阳,在《易经》六爻的位置属第五爻和最上一爻,五为阳位,最上一爻为 阴位.分地的道理,为柔和刚,柔属于阴,刚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在最初一爻和第二爻,初爻为阳为刚,第二爻为阴为柔.又立人世间的道理,分为仁和义, 仁属于阴,义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属于第三爻和第四爻,第三爻为阳为义,第四爻为阴为仁,六爻都是兼备天地人三才的道理,而两两相合的,所以《易经》 以六个爻画,而成卦,阴位在二四上的三个位置,阳位在初三五的三个位置,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阳刚和阴柔的爻画,所以《易经》六十四个卦,皆是有六爻 的位置,迭有柔刚,而有章法,一点都不乱的.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 《易》,逆数也.     【白话】乾为天而在上,坤为地而在下,有一定的位置;艮为山,兑为泽,交互的通气,山属于大陆性气候,泽即海洋性气候,二种气候 交互的通气,而产生了冬夏的季风;震为雷,巽为风,风雷是相互的迫击而相应的;坎为水,离为火,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而不互相厌恶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等八卦,是两两相互的交错的.要数以往的事理,须从顺推,要预知将来的事理,要逆测,《易经》是用卜筮以决断将来吉凶的,所以《易经》是要用逆推的方法以 测知天下的事理. 【讲解】 宋儒根据此章,而画了伏羲先天八卦的圆图.     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凡是对角线上的卦,都是阴爻和阳爻完全相异.明儒来知德即从此悟了相错的道理,这在汉儒,则叫做旁通.

    第四章 雷 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白话】震为雷,雷是用以鼓动振动万物的,巽为风,风是用以吹 散流通的,坎为水为雨,雨是用以润湿万物的,离为日,日即太阳,太阳是用以照明天下的,艮为山为止,山是用以停止天地万象的行动的,兑为泽为悦,泽水是用 以使万物和悦生长的,乾为君为天,天是君临万物,高高在上的,坤为地,地是用以储藏万事万物的. 【注释】 ①烜:照明之意. ②说:即悦字,喜悦的意思.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白话】 宇宙造化的一切万物,从震动产生的,整齐于巽(风),相见于离(日),役养于坤(地),和悦于兑(泽), 战惧于乾(天), 劳动于坎(水以洗濯,故劳), 完成于艮(山, 山为万物所归藏之处).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 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 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 曰成言乎艮.     【白话】万物出现于震,震是东方的方位,故中国居北半球,看到太阳从东方开始照耀.整齐于巽卦,巽是东南的方位,齐的意思,是说万物 的整洁齐一呀,日照东南,在九点,十点之间,万物欣欣齐整,普被阳光之泽.离卦的意思,是象征光明的意思,这是正是日正当中,万物都能相见,是南方的方位.古圣先王坐北朝南,而听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阳光而治理天下,大致是取之于这里的启示.坤卦的意思,就是地,万物都依靠着地,而获致养育,所以说,致役 于坤(于一天的时光,约下午三时).兑卦是喜悦的意思,象征着正秋八月,是万物所喜悦的,所以说说言于兑(于一天的时间,约在黄昏,夕阳无限好,故悦). 战惧于乾,是因为乾是西北的方位,这时正是将进入完全黑暗的时候,正是阴(暗)和阳(光明)交接战竞的时候.坎卦即是象征着水,是正北方的卦,是劳累的卦,这是黑暗不见,正是万物归息的时候,所以说劳累于坎.艮,是东北的卦位,是万物所成终结的地方,也是万物开始的地方,所以说成就是在艮卦,此时形成黎 明之时,黑夜将终,白天将临的时节. 【讲解】 这就是宋儒所画的文王后天八卦方位的根据.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 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白话】神明的意思,是说很神妙的使万物自然化成,而莫见其端倪,神妙莫测,所以叫做神.天地万物中,能够动荡万 物的,没有比雷(震为雷)更厉害的了.能够挠动万物的,没有比风(巽为风)更厉害的了.能够使万物干燥的,没有比火(离为日为火)更强烈的了.能够和悦万 物的,没有比泽(兑为泽为海)更令人喜悦的了.能够润湿万物的,没有比水(坎为水)更好的了.能够终止万物,始生万物的,没有比山(艮为山为止)更盛明的了.所以说水和火是相及相济,相反相生的,雷和风是不互相悖乱的,山和泽是互相以气相通的,然后天地间才能产生变化,而化成万物呀.

    第七章 乾, 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白话】 乾是刚健的,坤是和顺的,震是动的,巽是入的,坎是险陷的,离是附丽美丽的,艮是停止的,兑是喜悦的.     【讲解】 这是说明八卦的卦德,彖辞的解释卦辞,都用八卦的卦德去解说,亦或谓之卦情.学者宜熟记勿忘.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白话】乾刚健有马的象征,坤和顺有牛的象征,震为动有龙的象征,巽为入有鸡的象征,坎为水有豕(猪)的象征,离为明有雉(山鸡,美鸟)的象征,艮为山有狗的象征,兑为悦有羊的象征.     【讲解】 这是八卦取于动物之象,亦可顺此推演为其他动物.学者亦切记勿忘.

    第九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白话】乾有头的象征,坤有肚子(腹)的象征,震阳在下,有脚的象征,巽有股(大腿)的象征,坎为耳的象征,离为目(眼)的象征,艮为手的象征,兑为口的象征.     【讲解】这是八卦引伸为人身之象,《系辞传》所谓"近取诸身",此即其一,学者亦当深记.《易经》卦爻之辞,多有本此取象,故 学者欲明象数,此等皆不可忽.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 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白话】乾是天的象征,于人伦来讲,则是父亲的象征,所以乾称父.坤是地的象征,所以称为母.震卦初九为阳,是最初索取乾卦的阳而成阳卦的,所以称为长男.巽卦是最初索取坤 卦的阴而成阴卦的,所以称为长女.坎卦再次索取乾卦而得第二爻的阳爻,成为阳卦,所以称为中男.离卦是再次索取坤卦第二爻的阴爻,而成阴卦的,所以称为中女.艮卦是第三次索取乾卦的第三爻的阳爻,而成阳卦的,所以称为少男.兑卦是第三次索取坤卦的第三爻阴爻,而成阴卦的,所以称为少女.     【讲解】这 是八卦取之人伦之象,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这是务必要记得的.

    第十一章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白话】 乾卦有天,圜(圆),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马,老马,瘠马,驳马,木果等现象.     【讲解】此以下说明八卦广取万物之象,学者应当知研. 乾卦纯阳刚健,故为天.天体圆,运动不息,故为圜.天之生万物,如君之主万民,如父之为家长,故为君,为父.纯粹刚强坚固,故为金,为玉,为冰.盛阳色极红,故为大赤.刚健故为良马.马健而时变则为老,身变则为瘠,色变则为驳.木果圆在上,故为木果.  

    第十二章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 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白话】 坤卦有地,母,布,釜,吝啬,均,子母牛,大舆(车),文,众,柄,黑的象征.     【讲 解】坤卦纯阴象地.万物资生于地,人资生于母,故为母.阴柔故为布.阴虚能容,故为釜(锅子).阳大阴小,坤阴为小,故为吝啬.万物均资养于地,故为均. 为牛,生生相继,故为子母牛.能载物,故为大车.地生万物,故为文,为众.操纵万物,故为柄.阴暗故为黑.  

    第十三章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涂, 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白话】震卦有雷,龙,玄黄,专,大涂,长子,决躁,苍莨竹,萑苇的象征.又于马有善鸣,馵足,作足,的颡的象征.于稼穑,有反生的现象.它终究会变成健,蕃鲜的现象. 【注 释】 ①馵:马左足白.音注. ②的颡:白额之马.     【讲解】震为动,故为雷.阳在下,有动荡不已的样子,故为龙.天玄地黄,震为乾坤始交,故为玄黄.一阳在下,二阴在上,故有大涂之象.专,阳初动,专静致一,故专,延叔坚作"旉",解作大布.虞翻认为不对,当作专,故本文从之.明儒来知德作车,以 为车乃动之物,亦恐非汉儒之元意.坤一索而得男,故为长子.一阳动于下,其进锐,故为决躁.震为东方,东方属青,故为苍莨竹.萑苇下茎实,而上干虚,如荻,芦之类,像震阳在下,阴在上之象.震为动,故于马为善动,故为善鸣,为馵足.反巽为白,故为的颡.阳刚在下,故于稼为反生.震阳刚躁动,故为健,为蕃 盛新鲜.  

    第十四章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 究为躁卦.     【白话】巽有木,风,长女,绳直,工,白,长,高,进退,不果,臭的象征.巽卦在人有寡发,广颡,多白眼,近利市三倍的现象.它终究会 变为躁卦的.     【讲解】巽为入,木善入,风善入.坤一索而得女,故为长女.《洪范》曰:"木曰曲直."从绳可取直,工制木,故为绳直,为工.风无色,无臭,长在高空中,进退不定,故为白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巽二阳一阴,阴少故寡发,阳多故广颡.为白,为进退,不果,故多白眼.乾为金为玉, 巽为入,巽从乾来,故近利市三倍.震阳决躁,巽旁通震,故为躁卦.  

    第十五章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 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白话】坎卦有水, 沟渎,隐伏,矫輮,弓轮等象征.在人则有加忧,心病,耳痛,血卦,赤的现象.在马则有美脊,亟心,下首,薄蹄,曳的现象.在车则有多眚的现象.又有通,月,盗的现象.在树木,有坚多心的现象.     【讲解】坎为水,故有沟渎,险陷,隐伏的现象.水流有曲直,可以任意矫輮,故为矫輮.弓轮为矫輮所成.险陷,隐伏,故为加忧,为心病.坎为耳,故为耳,为心病,故为耳痛,为血卦.又从乾来,乾为大赤,故为赤.在马,则因乾为马,坎得乾之中爻,坎阳在中,阳为美,故为美脊.为险陷,阳刚又在中,故为亟心.阴柔在上,故为下首.阴柔在下,故为薄蹄,为曳.于车而言,则坎为沟渎,为险陷,故多眚.水流通畅,故为通.坎中满,又水寒,故为月之象.为险陷,故为盗.于木,则因阳刚在中,为亟心,故有坚多心之象.  

    第十六章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 其於人也,为大腹,为干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白话】离有火,日,电,中女,甲胄,戈兵的现象.于人则有大腹 和干燥之卦的现象.又有鳖,蟹,蠃,蚌,龟等象征.在木而言,则有科上枯槁的现象.     【讲解】离为日,为火,故为电.离再索而得女,故为中女.离上 下皆阳,外坚锐,故为甲胄,为戈兵.于人为大腹,因离中虚.为火,故为干燥之卦.外刚内柔,故为鳖,蟹,龟等介类.火性炎上,故为科上槁.  

    第十七章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白话】 艮有山,径路,小石,门阙,果蓏,阍寺,手指,狗,鼠,黑嘴鸟的象征.在木头则有坚硬多节的现象.     【讲解】为山,一阳在坤土之上,故有小路,小石 的象征.上画阳相连,下二阴双峙而中虚,故有门阙的象征.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实皆在上,故为阳之像.阍寺皆掌王宫之守,禁止人不能入,艮止之像.手能止物,狗能止人,鼠刚在齿,鸟刚在喙,皆艮之象.艮为小石,故为木坚多节.  

    第十八章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白话】 兑卦有泽,少女,巫师,口舌,毁折,附决的象征.于地为刚卤之地.又有为妾,为羊的象征.     【讲解】兑卦为泽,三索坤 而得女,故为少女.兑阴见于外,有口舌的现象.兑为口,为悦,为少女,故为巫师.兑为秋天之卦,秋天万物毁折,故为毁折.兑柔附于刚上,为刚决柔之卦,故 为决附.兑为金,为西方之卦,西方多咸地,故于地为刚卤.为少女,故有为妾之像.为悦,故于动物有羊的现象.

    q2:易经全文多少字?原文包括哪些部分,书中有很多种解释,但真正的原文是哪些?

    易经全文多少字?原文包括哪些部分,书中有很多种解释,但真正的原文是哪些?——回答是:关于易经的起源,个人看法如下,并不是由某一有神异功能的人的神异发现,一次性著就,而是由不同年代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从众多原始图腾符号中提升归集的一种符号,是一渐进过程。最原始的易经就是长短符号,渐渐演进定型为标准的六十四卦,没有文字。易经原创的聪明就在于只有符,没有文字,留下悬念,让后人去好奇、去想、去猜,其实就是利用一般人的普遍心理(喜欢钻牛角尖的劲),越是成迷的东西,越会引起人的好奇心,会拼命去想、去猜。文字定型是后来人为贯彻自己的思想,追加上去的,也不是同时一次性加入,是历朝历代不断演进。周朝前,完成了原始卦文,孔子注入系词、撰文,以后的人不断作注。以下是本人读易经的体会。
    读易经的一些体会

    关于易经的起源和传承
    关于易经的起源,今人已无从考究,只能是推测或猜想。易经的原始起因,应当是华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群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为了记事和交流,在创立的众多的记事和交流方式中,所遗留下来,并且逐步趋于完善的一种记事和交流方式,是众多图腾、符号和记号中的其中一种。这些图腾、符号和记号,最初既不规范,也不统一,极不便于认知和理解,于是乎,就出现了,比如象伏羲、文王这样的一些人,作八卦、演周易,对那些不统一、不规范,繁杂而又零乱的图腾、符号和记号,用“大道至简”的原则,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删繁就简,加以统一。进行统一规范和系统整理。对八卦或六十四卦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注释,使之有了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体系,为便于更好认读提供了方便,这应是八卦或周易发展演进的过程。
    由于是图腾、符号和记号,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感受。直接的因素是:根据这些特殊的联想、感受,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最后又出现或导致不同的结果或后果。间接的因素是:这些特殊的联想、感受为后来的某些事态的所映证,出现类似于预言一样的戏剧性事态,殊如类似于现在在农村还非常信奉的所谓“吉口灵”性质的事态经常出现和应验。人们感到困惑,寻思思索事态的原委,久之,不断的积累,由“吉口灵”一类事项的积淀,这些图腾、符号开始演进成了一种在当时人们中认为:具有“灵验性”的预测或占筮性功能的符号,符号、记号的进一步演进、发挥,事态的进一步验证和修正,由此也就产生,出现了八卦和八卦作为预测占筮的工具这样的理论系统。这些应是八卦预测占筮的原始起因。
    能使易经传承的,不是易经的思想理论撰文,而是易经的占筮预测。易经从一开始就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占筮预测和思想理论撰文。关于思想理论撰文,今人所有预测派别在进行预测时基本上已不考虑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易经卦辞及其理论撰文,最多也就是偶然涉及。易经卦辞及其撰文是当时人读卦、释卦、预测的思维思路即哲学原理和方法。不是预测方法的全部。由于当时的语言辞汇、文字内容不象现在这样丰富,语言逻辑内涵也不象现在人这样精准严谨,又由于时代久远,通假字、同音字、别音字极多,古今字义的严重差异,除非有一脉师承口传,否则今人阅读易经会闹到各奔东西的地步。如果由这样一种理论体系传承易经,易经应早就失传。
    能传承易经的,并使之经久不衰的,是易经及其派生的各种预测功能。第一个直接原因是预测要求以各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因此,预测必须不断学习总结各个时代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经验,充实易经及其预测理论,更新观念。第二个是易经预测的“神奇”引发的好奇。今人只要懂得一些预测技能的人,透过现今所见的易经卦辞,就会发现易经预测还有另外一整套完整的完全隐藏在卦辞后面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这一整套完整的技能和方法带动易经走到了今天。古今在预测占筮这条线上走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为生计,这部分人数量不多,对易经的研究并不深,但并不排除偶然也有所得。另一部分人,是一大群人,并不为生计,这部分人首先是“否定”,进而怀疑,进而好奇,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促使易经长盛不衰,历久传承的是易经预测的“神奇”,引发的好奇。
    易经预测是“迷信”?有文字记载的易经预测已历数千年,孔子从不言鬼神怪语,但孔子整理易经并亲自为之撰文。真正的迷信是不可能历久传承的。是“科学”?易经预测经不起科学的检验,现今也无法用科学去解释这些东西。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易经及其预测是一些人、事、物的映证,是一些经验的积淀。科学也好,迷信也好,应该留给后人去说话,今人的结论为时太早。

    易经的意义
    易经为什么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
    一、易经它来自民间,是一种思想集大成的著述,在它原始起因时,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似普通平民百姓的语言,凡夫俗子的小事,但又富含重大历史变迁成就的意境。对于易经中所存在的思想闪光点,古今就没有人完全理解和全面阐释过。内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有时存在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无法用语言完全、准确表达。古今的许多步入易经的名人,不是他们对易经有什么创造,而是当他们走入易经后,易经的成就造就了他们成才。他们为易经留下了必要的文字传承,易经也给了他们应有的地位,这是易经具有生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易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第二个原因是:易经是一部占筮预测的书。不在于占筮预测的结果具有何种意义,而在于占筮预测的内涵本身要求占筮预测,必须有丰富的人生、社会阅历,精准的人生、社会哲理,广泛的人生、社会常理和高度的自然法则。易经是当时时代思想精神的高度集结,但它并没有防碍后来社会和人类进步对易经的修饰和修正,以后的释卦人必须站在时代前进的高度才能精准释卦,一个思想高度集结的著述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有机结合。这就是易经完美真实的内涵。高明的释卦人,是不可能就卦论卦的,必须是跳出卦理,走向自然和社会,用自然和社会的常理、法则来诠释卦理,诠释透解眼前的人、事、物。易经只留下一个框架,后来人怎么装饰,也许它就是怎么一个样,框架可以长久存在,装饰可以因时更替。
    易经的这些明示和暗示,其实也是教育人处理世间人、事、物的一种方法。当你碰到眼前的人、事、物时,你要从眼前的人、事、物中走出来,跳出来,不要为眼前的人、事、物所困扰。当你从眼前的人、事、物中跳出来、走出来,用自然和社会的常理、法则,来透视眼前的人、事、物,再走入眼前的人、事、物时,你也许会有另一翻更全新的认知和经略。
    三、“仁者见之以为仁,智者见之以为智”。具不同阅历的人,当他们步入易经的殿堂时,其对易经的理解和理解忖度是截然不同的。易经的奥妙就在于有什么人生阅历,就会对易经作出什么样的理解和诠释,不具备所具有的人生阅历,也许永远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读懂的易经,也许永远是在读懂你自己,诠释的易经,也许永远是在诠释你自己。易经就象万花筒,窥见的永远是你喜爱的那部分;易经就象透视镜,照见的永远是自己的阅历和人生;就象照镜子,镜子里永远是你自己的影子。对政治敏感兴趣的人和对人生敏感兴趣的人,对易经的理解的层次和角度是各不相同的。相对而言,对政治敏感、阅历丰富的人,应该更容易读懂易经,理解应更为透彻。这是由于《易经》在周初,由一部分具有政治成就的人完成卦辞和爻辞。如文王、周公及其追随者,商周更替的动乱年代,这部分人极富社会、政治、人生经验,由这样一伙人完成的易经更具有时代意义。今人所见易经是经孔子根据“克己复礼”思想的需要进删除整理,明确地说,其内容已失去了周初有政治成就的那帮人的原味的风范和内涵了,这也是今人看易经觉乏味的主要原因。
    四、易经带给人们众多的明示、暗示、启示、隐喻、联想、好奇和卦外弘音。历史上很多人的著述已不复存在,今日许多著述成果放在书架上、书店里,将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为什么?原因也许是这些著述可能太全面,太尽善尽美,或者太高深莫测,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悬念、猜测、假想的空间,勾不起人们的好奇心理。而易经则不同,易经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悬念、假想、猜测,不同阶层的人,只要你走入易经,易经将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按照你自己的思路,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给你永无止境的提示、暗示和启发。易经的这些明示、暗示、启示、隐喻、联想、好奇和卦外弘音。勾起古今不少仁人志士在推敲、效仿和实践。别的不说,以易经的释卦方法就较为特别、经卦、综卦、错卦、复卦、互卦、之卦,也就是将卦正看、反看、分开看、迭加起来看、到过来看、倒过去看、缩略看、放大看、抽取其中的爻变换角度看,最后从变化后的新卦、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这种反来复去看卦的方法,不正是提示人们要从多角度、变换的角度和全新的角度看问题吗?其方法确有其深刻的内涵,运用得当,可以增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古今的仁人志士,运用这种灵活看问题的方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应有的后果,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多度看问题,处理问题的必然结果和典型。
    五、在易经中,任何人、事、物,透过卦理的转换,既可以立即变得相互关联。世界上的人、事、物,许多本来彼此不相关联,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易经那里则不然,易经的预测,就是要把彼此不相关联,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人、事、物透过卦理让其互相关联,联系起来。如把一些数字符号转换成卦,透过卦理就将当事人需要解答的人、事、物钳入到其中。不管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具有可靠性。但对于人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透过中间环节进行思维转换的思路,也给人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提示。
    六、易经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事物又同时存在两面性,有利必有害,利害必相存,当你处有利面时,要看到不利面,当你处不利面时,要看事情转机的另一面,要求人们正确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一观点,在易经的太极分两仪的理论和易经各卦中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如,天地否、天在上、地在下,正好合乎自然现状,然易经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一个“否”定的结论,外实内虚,外强中间,实则不可取。地天泰、地在上、天在下,是否不正常,然易经却从另一下角度给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内实外虚,内刚外柔,安泰平和之象。地水师,藏兵于民,无往而不胜,然卦象显示,地在上,水在下,水为坎,坎为险,外虚而内险,不可不防也。
    七、“齐国有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中国人习惯于用隐语智探,以易交流,也为一些智者交流增加了一种勾通方式。用易经说话,浅显而明了,全在于心领神会,心意相通,不懂就不必再言,适可而止。这也是某些智者的处世之道。
    总之,易经吸纳了社会、政治、人生等多方面成功的思想经验,转而成易,富含哲理,其辩证动变的思想,难以尽言,它集结了当时时代的思想精华,是一部以社会前进思想为结晶,又以社会前进步伐为起点的辉煌著述。

    易经对人生的启示
    古往今来,贯彻人生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准则那就是:情志要专一,心性要衡定。情志专一,是指心目中的信念、情趣、志向要专一,不能无,不能太多,同时不能为任何杂念所左右,心性衡定,是指对“情志”的坚持,只有坚持才能突破志向存在的障碍,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始有终,完成人生确定的目标。这在易经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人生基本准则。六十四卦首卦,乾卦开宗明义首先指明了这一点:乾、元、亨、利、贞。乾:当你的思想情志,象乾一样,六爻全阳,纯而不杂时;元:即可以开始、创造;亨:这样才合宜、适宜;利:这样才最合乎规律、逻辑,有利、顺利;贞:似此可以坚持到底,贯彻始终。又如:巽、离、兑三卦各卦内中独一阴爻,卦即代表长女、中女、少女;震、坎、艮三卦,各卦内中独一阳爻,卦即代表长男、中男、少男,乾卦三爻全阳,坤卦三爻全阴,纯粹不杂,性质稳定,难于改变,为老男、老妇。64卦中有多卦象存在独一阴爻或者独一阳爻,卦辞解说既将这一爻定为主爻,是全卦的中心。可见易经是以“纯一”作为权衡、肯定事物的标准,而不是以驳杂作为权衡、肯定事物的标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著:一、在于它的广泛性,三岁孩童、八十岁老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二、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性,大学者、凡夫俗子都可以从不同高度对其进行合理阐释。透过《西游记》的种种迷团,《西游记》的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情志要专一,心性要衡定。在追求真理,实现人生抱负、理想的过程中,要像唐僧,近乎痴,近乎愚,近利呆,无贪无欲,矢志不移,终身不悔,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为任何世俗、金钱、美女、高官、厚禄所诱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求取真经。假定不是这样,就像孙行者,尽管有上天入地、翻天空、闹龙宫、七十二般变化,自称“奇天大圣”的本领,也只是“妖”,而不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心中的信念,只有情志专一,心性衡定的人,才能实现和完成。
    命学是易学的派生物。千百年来,人们在研习命学时,忽略了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用神不一,其人情志不专,用神分散,其人心性不坚。任铁樵在《滴天髓》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典型命例:描述其人先习科举,自以为学富五车,文章盖世,科考不就,转而学医,又自以为华驼、扁鹊再世,行医又不成。转而学戡与风水,自以为又是扬公再世,戡与不成,转而学命,又自以为自,到老一事无成,最后出家。难道说此人真的无命吗?其人至命的缺陷就在于“情志不专、心性不坚”。先天本无足、后天以补之。知命、认命的最好办法就是“修性”。
    《我的生财之道》是日本汉堡牛肉面包公司的创始人、老板所著,内中记述了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成功的一生,作者千方百计设法维持读完大学,大学毕业,已是一贫如洗,身无分文,再也没有任何经济能力支撑其进行任何活动,出于无奈,从最初的摆地摊卖面包开始,到租门面卖面包,从租门面到买门面卖面包,始终以面包为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最后组建,成立了世界性的面包公司——汉堡牛肉面包公司。作者在该书中概述了自己成功的一生,三十年的人生积淀,三十年的人生坚持,其成功的人生告诉人们:就从身边微小的事做起,不断地坚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升华,不断地追求与放大,总会成就美好的人生。

    q3:易经全文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q4:易经的原文和白话文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q5:全文 易经 翻译

    第一讲 乾卦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意译:元始,亨通,利于雌马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入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坚持柔顺便是正道。坤是纯阴之气,本质是阴柔顺从,乾为君道,坤为臣道。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踩着微霜,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不用"修习",也能成功。"无为而无不为"。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蕴含美德,不显露,吉。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六五,黄裳,元吉。
    译:穿黄色裙裳,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龙是本气阳的象征物,坤阴气极盛,转化为与乾阳抗争,血流遍野。
    用六,利永贞。
    译:永远坚持正道,以阴返阳为终结。
    第三讲 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有所前进,利于建立诸侯。(攸:所。)
    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乌云与雷声混杂,大雨将至,象征"初生"状态。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候。
    译:徘徊不前,利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初爻是阳刚之爻,在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在危险、风险面前,徘徊思考是正确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如,难行不进貌。班如:纷纷而来状。
    译: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字:许嫁。)六二凌乘初九,六二得六五之应的力量,一阴一阳,关系密切。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追逐野鹿没有虞的引导,只能盲目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会带来遗憾。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吉。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膏:恩译。)
    译:艰难创业时,需要广施恩译。柔小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刚大者,即使守正道也有凶险。
    上六,乘马班如,滋血涟如。
    译: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
    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不要轻举妄动,要善于积聚力量。
    第四讲 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亨通。 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以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人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品德修养上。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桎梏音:木制刑具。说:脱。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包容蒙昧,吉;容纳昏暗,吉。儿辈能治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子,娶她为妻子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六四,困蒙,吝。
    译: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六五,童蒙,吉。
    译:童子蒙昧,吉。
    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以"童蒙"身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易经》的思维模式是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
    第五讲 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需卦象征等待,信守正道,前途光明而亨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3140
    译: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寇"是危害的象征,九三靠近于水,濒临于险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陷入水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在酒食宴中等待,持正道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吉。
    需卦的提示: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等待。
    第六讲 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出现。)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天向西转,水向东流,违背运行。产生争讼。君子在谋事时要仔细策划好的开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不长久纠缠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领地中的农户可以免灾。克:胜。逋:逃亡。眚:灾祸。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安亨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俸禄。厉:危险。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正理。渝:改变。
    九五,讼,元吉。
    译: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锡:赐。鞶带:大臣的佩带。褫:剥夺。
    整个讼卦提示:忍让息讼是有益的。
    第七讲 师卦
    师:贞,丈人言,无咎。
    译: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无灾祸。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客民畜众。
    译:地中聚藏水,象征民众。兵藏于民中。君子因此注意蓄民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分封诸侯,大夫。小人不可以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承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师卦,可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兵者,凶多吉少,用兵当慎之又慎。
    第八讲 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比卦象征亲附,吉。要经过考虑观察再俾决定,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坚守正道,无灾。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危险。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卦建万国,亲近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处的吉祥。缶:盛酒的瓦器。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有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六三,比之匪人。
    译: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九五,显心。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听任前面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比卦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充分有利条件,得到吉祥的结果,做任何事业都需要合作,必须协调好人际关系。
    第九讲 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 蓄养美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
    九二,牵复,吉。
    译:被牵连而返回本位,吉祥。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译: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量"小"者,"阴"者。作为从属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蓄积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第十讲 履卦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咬。)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恬淡人生,紧守正道,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老虎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能郊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译:跟在老虎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吉。
    九五,夬履,贞厉。
    译:果断地办事,守正道以防危险。(夬:决)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回顾行动的历程,考察吉凶的征兆,自己省悟,大吉。祥:吉凶的征兆,旋:转身。
    履卦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
    回答者:白色是流浪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5 21:09
    http://cnufo.com/zgzy/bhyj/bhyj.htm
    我给你提供一个网址,里面有《白话易经》的全文。除此外,书店里哲学类别有书籍。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曾出版几种版本,有作者南怀瑾的,也有作者宋祚胤的。
    参考资料:http://bbs.zh28.com/dispbbs.asp?boardid=140&id=77402

    q6:〈〈易经〉〉全文

    原文:http://cn.netor.com/know/hist/book22.htm
    译文(白话易经)http://www.xiaoshuo.net/pages/book/2005-05/00158630.html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下一篇:
    •  标签:  
    •  
    • 评论列表

    相关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最新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