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守宇在易经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
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
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
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一人之身有天地之象,一人之身有宇宙之象,一人之心有宇宙真理,我心即是真理,真理即是我心。
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李时珍《七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用一人之身体天地之象,宇宙之象,用一人之心追求宇宙真理,自觉了再去觉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个好好修身的人才能够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珍爱生命,好好修身的人,您不会把破坏江山,破坏宇宙和谐当事业干!你们往那里一坐,你要学过《皇帝内经》,就是一个小周天,坐在那如果腿盘上的话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周天,这个地方从会阴学穴开始到这里,这个地方叫做督脉,下面的叫任脉又到会阴穴,舌头一抵上颚,天池穴一打开整个身上的任督二脉一通,那就是一个周天。地下的24快骨头督脉上对应着24个节气,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肾为水。人身体上就是个小宇宙,小天地。我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知道为什么大学里面讲: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老子告诉你:修之以身,其德乃真。庄子告诉你: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一个不向内关照的人,你离真理越来越远,你离宇宙的本相越来越远
这是我们文化里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们往那里一坐,学过易经的人知道,两个眼睛是断开的,断开的为阴爻,两个耳朵是断开的,阴爻,鼻子中间是断开的,阴爻,三个阴爻加在一起是坤卦。嘴断不开的,大小便断不开,乾卦。乾坤两挂中间的这个位置,人中穴。里面就是任督二脉的衔接点。所以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乾坤两挂的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卦坤卦放在一起就是个泰卦,你坐在那儿就是个泰卦,地天为泰,我们都知道国泰才能民安。人一站起来又是一个大周天,脑袋是圆的,脚是方的,会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拇指走的经络是肾经,肾为水,水生木,
这是肝经,木生火,这是心经,火生土,这是脾经,土生金,肺经,所以打拳的时候,五行都是攒蹙的,再回来以后,阴阳又是深刻的,所以经络一通开,内外一抽合,这是太极拳,否则你打的那最多的是太极操,或者是太极舞,那根本都不是。太极拳是个修身的拳,是一个文化拳。最早的太极拳的拳谱,现在都没人打了,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文化,几个动作一通,从无极打到太极,太极一出来两仪、两仪打完了,从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打完了,然后打八挂,从前挂打到空挂;从自强不息打到厚德载物,然后打六十四卦。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一但把易经整明白了,人就没有什么疑惑了。所以虽然孔子史书记载他:过目成诵,记忆力强,但学易, 韦编三绝。把竹简用牛皮绳穿起来,三次,磨断多次。
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国的梵我一如!
朱熹提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类"的"天人合一"思想。鬼谷子在《阳符经》中更是深刻地阐明"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必定人也"。
善易者不占,道德一旦读懂了,阎王见了拱手,牛首马面结束皈依,十八层地狱狱逍遥,三十六宫,宫宫均在,所以说《道德经》章章解难,行行消灾,字字灭罪,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
《道德经》是在所有的宗教之前,一部让人觉悟的经典!
心怀大梦,道可达人;心存大美,道不远人;心兼大爱,道必助人;心生大智,道定成人。
《黄庭经》∶尺宅寸田可治生!:尺宅是大脑寸田是心,先修心,再拜佛!
天人合一,人心静,四海静,人心安,众生安,人心平,天下平!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例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生命的奥秘水知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人养屋,屋养人,
精满神旺气足,当一个人活得精彩,激情,很有斗志,活得很美的时候,他的身与心,身心与周围的人和事,环境都产生了爱的共振,也就是佛家讲的梵我一如,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与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相应相合的统一整体。天是一个超巨系统,人是一个子巨系统;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不能从自然界剥离出去,只能在天人一体的整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宇宙亦是一个大人身。这是观察人体生命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天人合一理论是上乘修炼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天人整体观的哲学凝炼,也是修炼到高层次的境界。
八卦和易经算命都是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
中华古代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创造,产成了众多的算命方法。特别是占卜术易经的产生,让古代的占卜文化有了依托,什么梅花易数、六爻占卜、紫薇命盘、风水占卜、八字占卜等等,很多都十分精到地在探索着人们本身的命运和命理的运行规律,现在的使用者使用方法得当的话,肯定是准的。但是只是依靠命理反倒会是害人的,正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确定了人的奋斗是第一重要的这一正确观点。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的一位诸侯,他非常擅于治国,西岐在他的治理下,治安非常好,百姓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不用关门。他的优秀也让他在诸侯国间有了威望,商纣王对他自然是用尽办法打压。不过,周文王除了会治国,他也擅于用易经八卦测验吉凶,而且每次都很灵验。
一次,商纣王听信了谗言,打算把周文王关进监狱。他下诏让周文王去朝歌拜见他,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计,周文王手下的臣子也都劝说周文王不要去,只怕一去凶多吉少。周文王使用先天伏羲易经八卦,算到自己此行去朝歌并没有生命危险。为了西岐的百姓,周文王决定去朝歌,临行前,他特地告诉手下的臣子还有家里的人,他会在朝歌坐7年牢,7年之后就可以平安归来,让他们都不要去朝歌找他。不出周文王所料,他到了朝歌之后,商纣王果然把他关进了监狱。
到了牢里,周文王也没有闲着,他认真研究起了伏羲先天八卦,总结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最后成功推演出了后天八卦,完成了《周易》这本书。
话说周文王临走时就让谁都不要来朝歌,可是他儿子伯邑考救父心切,来到了朝歌。他本来是打算带上西岐的奇珍异宝献给商纣王,然后请求纣王放周文王一马。然而,苏妲诱惑伯邑考失败,恼羞成怒地跑去纣王那诬陷伯邑考调戏她。商纣王就把伯邑考杀死,做成了肉饼,拿去给周文王吃。周文王也早算出了肉饼是伯邑考身体做的,为了大局,他假装不知道吃下了肉饼。商纣王看见之后,认为周文王也不过如此,他会易经算卦也是浪得虚名。这才消除戒心,周文王也才逃过一劫。
易经八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算卦有兴趣的,赶紧把它们学起来吧!
易之万变,岂能是一家之言可以说透呢,这么简单就被研究透,那就不是《易经》了。从这个角度看,《周易.乾凿度》是研究《易经》的一种视野,乾,为天;凿,是路。寓意为,开辟通向天之路,对后人起到指引作用。
《周易.乾凿度》提出易经变化的3条核心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抓住核心,才更容易理解易理,以下这几条规律,学易的人要谨记。
1、在太极之前,尚有四变。
我们熟悉的易经变化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周易.乾凿度》记载,在这之前,尚有四变。也就是无极的领域,也孕育着变化秩序。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一变为太易,这个状态《庄子》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中生有,未见气也;
二变为太初,太初有道,气之始也;
三变为太始,太始有形,是隐性的形;
四变为太素,太素有质。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四变,仍然在混沌中未分离,看不见,听不到,循不得,即宇宙孕育万物的根源。
在这之后,太极分离为阴和阳,才出现后面的演变。学习易经的人,要注意这四变,有助于理解后面的彖变之数。
2、重卦与爻位的变化规律。
《周易.乾凿度》说,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
究,是穷、尽的意思。
八卦的基础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皆是三条爻组成,代表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小循环:开始,壮大,消退,无限循环。
其中,乾坤相生,既然: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那么,与之对应的坤,亦是如此,因而重之,有六画而成卦。所以,重卦后的六十四卦,皆是六条爻。
六爻,从下往上,依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灯后问鬼
算命先生为什么“算”的很准?其实答案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