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独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释,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体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才,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的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汉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归藏易》的排列为什么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这便是:①上经的彖辞。②下经的彖辞。③上经的象辞。④下经的象辞。⑤《系辞上传》。⑥《系辞下传》。⑦《文言》。⑧《说卦传》。⑨《序卦传》。⑩《杂卦传》。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是从尊孔的意识出发的。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词、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在中国所有的经典当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叫做《易经》,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培养了无数的人成为优秀的杰出的人才,这本书的起源非常的不简单,有两句话,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作;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
孔子在编订经典方面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的贡献,孔子见到《诗经》的时候,《诗经》有三千多首,所以他说我们的后人想把三千首诗经学完,那个难度太大了,所以他大笔一挥,现在《诗经》还有多少首?对,三百零五首。他看到《春秋》,他觉得,哎呦,这个《春秋》不行,我必须重新写一部《春秋》。他看到《尚书》,看到《礼记》,他都觉得有问题,进行修改。唯独当他看到《易经》,他有没有进行修改呢?大家知不知道?他一个字都没改,而且写了十篇文章去赞美她去解释她,这叫十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要不是孔子,我们到现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读不懂《易经》了。
《易经》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易经的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应用累积式教育法。入门的人,可以一天跟读1-7遍,一次读7卦,连续读7天。当你稍微熟练的时候可以读10卦或者30卦,甚至是一口气读完64卦,一个小时读完。 第二个原则:只读原文,不求理解的原则,暂时别管理解的事。 第三个原则:以正音识字为入门。读到什么状态算可以了呢?读到你喜欢为止。 第四个原则:长期规划原则。第一年什么都别管,只管读。第二年可以尝试去理解,第三年就开始应用了。就这么简单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孩子,前十年只管读,什么也别管,读到20岁才慢慢地理解,慢慢去参考别人的东西,拜师也可以,30岁以后才应用。
易经》的作者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学者必须先得了解的问题。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开始画八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因此说“易更三圣”,就是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独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发扬扩充之,便著了“爻辞”。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呢?据汉儒的解释,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关于这个问题,如此结案,是否公允而有理,还是很难认定。
开始画卦的,当然是伏羲,这是毫无疑问的事。经过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发扬以后,硬要赖掉周公在文体学术上的功劳,恐怕孔子梦对周公时,于心难安。同时,又轻易地溜掉“更三圣”的这个“更”字,也不应该。古文更字又有曾经的意思,所谓“易更三圣”才,是指易学经过三位圣人学者的整理,才得发扬光大。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到了商、周之际,再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的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如果说对所有易学系统来说,硬拉下伏羲来凑合三圣,似乎有点牵强。连带这个问题而来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复演绎为六十四卦的问题了。
伏羲画卦,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由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却有四种说法:(一)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认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绎。(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四)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张第一说的,以王弼(辅嗣)等为最有力,主张第二说的是司马迁等,主张第三说的是郑玄等,主张第四说的是孙盛等。
要把这四种说法加汉考据确定,实在不容易,而且几乎是绝不可能的事。至于认定重复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从“文王演易”这个“演”字,不能硬说就是演绎六十四卦的涵义,只能说是对《周易》一书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书中对卦爻辞的演义而言,这是无可否认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画出的卦象,它的原来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为什么《连山易》的排列以艮卦为首,《归藏易》的排列为什么以坤卦为首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辅嗣的主张,认为重复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创作,这是最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学,都须知道有汉儒郑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说,“翼”,当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书的内容,有十种论著,都是辅翼易学,发扬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这便是:①上经的彖辞。②下经的彖辞。③上经的象辞。④下经的象辞。⑤《系辞上传》。⑥《系辞下传》。⑦《文言》。⑧《说卦传》。⑨《序卦传》。⑩《杂卦传》。这是郑氏对于《周易》内容所作的分类范围,凡欲研究易学者,应当先加了解。
至于有关《十翼》的作者问题,大致说来,又有三种异同的见解。
一般的认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笔。这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是从尊孔的意识出发的。
其次,认为文王作卦辞,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象辞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据《左传》中“韩宣子适鲁,见易象”说:“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话,更为有力的佐证。汉末的学者马融、陆绩等,都同意主张此说。
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词、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有许多观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们的著作,统统归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经》概述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李斯与八卦台的故事
发生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一事,读过历史的人,几乎都能说个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他自己持这样的观点倒也罢了,但还拿古制来说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仅对他的主张给予严厉的驳斥,并且主张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灭绝性的一页,割裂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台,“焚书坑儒”有着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与八卦台有关,在这里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倒不是为了增加八卦台的神奇,主要是为了说明八卦在古人心里的地位和神奇。
说是秦时,秦始皇一心想长生不老,梦想寻找到长生不老药。一天,秦始皇问李斯长生不老药的寻处。李斯是上蔡人,小时候一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整日关在家里读书。李斯小时候就计谋多端。他不愿再读书,想周游天下。一日,李斯分文未带,要饭来到陈国,天晚没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爷的庙里。正是在这座庙里,他遇到了一个算卦的卦师,这个卦师说他有将相之命。后来李斯发愤读书,几经坎坷,果真当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实说了他小时候的奇遇。秦始皇一听,很感兴趣,第二天就出发去了陈国。
让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来到太昊伏羲画卦台,了解到《易经》、八卦的厉害后,他不是想怎样利用它们的厉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机的人的厉害。遂心生一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别说自己不能长生不老,恐怕连个全尸也难保。就这样,和李斯长谈之后,秦始皇做出了一个决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将民间收藏的《易经》一律烧毁,不仅如此,连《尚书》、诸子百家的著作也烧毁了。
到了汉代,人们从孔子住宅的夹壁里扒出了《易经》的孤本,才流传下来,成为历代帝王之学。
这种野史,也许只能博人一笑而已,但在当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巫术之三文化与易经
在中国文化中,用“三”座山来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树来指代“很多的树”,用“三”根火苗来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个人来指代“很多的人”——这就创造出了“山”、“森”、“火”、“众”等汉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树”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众”字下边是“三个人”)。在古汉语中,还直接以“三”(以及三个“三”即“九”)来表示“多”。
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古代数理思维的集大成之作——《易经》中,就是阴阳两爻的合数和易卦的“单卦”、“重卦”编码都受“三”的制约:首先,易卦的“阳爻”和“阴爻”相加之和为“三”;其次,易卦的八个“单卦”均由“三”根爻叠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个“重卦”亦均由两个“三”即两个“单卦”进行不同的叠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在进山狩猎前要举行“安梅山”的原始巫术仪式。所谓“安梅山”,即给“梅山神”设坛并举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块石头或“三”块瓦片架在猪、牛踏不到的僻静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树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选在屋角右侧空坪中的隐蔽洁净处,用岩石砌“三”面墙,上盖一块岩板,前面空着为门;猎人到了山上,如果发现野兽脚迹,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个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块小石压上,这叫“封山(封三?)”;还有的猎人进山之后,随手折一根树枝,向这个山扫一下,向那个山扫一下,再绕自己所在的山头扫个圈(三座山),然后盘腿而坐,口念咒语,名为“下法”。——传说这样做了,野兽就会“迷”路,总是在山里转来转去,不会逃走。
用“三”来“迷惑”动物的原始数觉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猎活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农耕渔牧活动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鸭时,要用一根竹尖鸭梢“朝天划三个弧圈,再向前摇晃三下”,据说这样做了,鸭群就会朝着他指定的地点而去;而且到那里后,只“在鸭梢圈定的几块十几块田里的附近范围活动,从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术活动中“三”的运用要隐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鳅时,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条泥鳅的尾巴用口咬断,然后放回水里,据说这样做了,在捉泥鳅时泥鳅就会随手而来;但等到再捉到那条被咬断尾巴的泥鳅时,却不管这时捉到了多少泥鳅,整个捉泥鳅的活动就必须结束。③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呢?我认为这也是运用“三”来迷惑捕捉对象的一种巫术行为。这个过程很像易经阴阳二爻的形成和单卦的排序过程:第一条泥鳅表示阳爻“—”,把它咬断则裂变为阴爻“——”,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数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对象;而再捉到那条泥鳅,表示复得阳爻,即一个单卦(“离卦”)的排序过程结束,所以必须停止捕捉泥鳅的活动。
梅山先民在原始数觉时期形成的这种对“三”的“迷惑”,不仅成为“三峒梅山”巫术的基本构架,更被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继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张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就是一个具有“迷惑”法术特征的“倒路鬼”!梅山地区都这样传说: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又转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张五郎”;因此,张五郎又叫做“倒路张五郎”。
在梅山地区,人们往往还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块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一般传说这是为了挡“将军箭”,但“将军箭”与三岔路口毫无关联,因此我认为这最初也应当是用来防“倒路张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张五郎又称“坛主”,据说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骂人常说:“你这坛主射的!”)。人们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字,便是想以此作为咒语来挫败张五郎的法力,不让他的“迷惑”之箭射中,从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错路。
邵康节梅花断邻居借斧
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傍晚时昏,邵康节正与他的儿子在家里烤火。突然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门,先敲一声,停了一下再敲五声,并且说是来借东西的。
当时,邵康节正在教儿子研习《易经》,为了使儿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易经》学以致用,叫儿子暂不开门,先用所学的《梅花易数》推断一下,这个邻居将借什么东西?
他儿子按敲门声起卦,得到天风(诟)卦,4卦动变巽卦,他儿子分析卦意说:
"这是一个器具,木长金短的,一定是借锄头了。"邵康节看了一下卦象,果断地说:"你错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并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门口去,果然,邻居借的是斧子。
为什么邵康节断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经》八卦思维是这样的:
根据《天风诟》卦的卦象,上乾为金,下巽为木,变卦又为巽为.必定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长。按象数易理,锄头、斧子都类象。但邵康节治易义理细致入微,加入时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炉烤火之时,必非下田锄地之时候,再分析变卦、动支。变卦是巽也是为木,说明这个金短木长的器具是为克木之用的东西。因而果断判定为邻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画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左右以畜牧为主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人物,也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先启者,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相传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广大、四季的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 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始有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传,伏羲为了画八卦,开始时他围着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个洞,今天这个洞里坐下来瞄,明天那个洞里坐下来瞄,七瞄八瞄,对天上的星星看出点名堂来了。他发现北方有七颗星,就先画了七个点点;又看见南方有六颗星,就在南方打了六个点点;东方一颗大星,他打了一颗大点点;西方三颗小星,他打了三颗小点点;再看东西南北的四个角没得定位的星,他就没法做记号了。这样画出来的图,尽是一些点点,不成形状还是不中意。 伏羲为了画出中意的八卦图来,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来到一个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个怪物来。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这个怪物。这怪物有八尺五寸长,头尾像马,身子像龙,又有鳞。伏羲认为是龙马,把它供了起来。到了晚上,龙马发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现出了五十五个亮点子,像天图一样。伏羲按这个龙马背上的图样画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别人看不懂,说是四面八方打的尽是麻麻点点,很不好认。 为了使别人也看得懂,伏羲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飞的雀鸟,又观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兽,还观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鱼儿。有一次,他从洛水路过,见一堆人围着一只大乌龟在看稀奇。伏羲晓得这乌龟总有几千年的岁数,便收下它供了起来。后来,伏羲画八卦累倒了,乌龟“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泪,开口讲话:“伏羲呀,把我杀了吧,我把龟壳留下给你,你一定会画出八卦来的。” 伏羲仔细看乌龟的壳子,它的头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条横划花纹。伏羲满心欢喜,终于照着画出了八卦的图案来。后世司马迁、扬雄、孔安国、马融、王肃、王充、徐干、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画八卦之说,影响至今。
毛主席五台山求签秘闻
五台山是山西境内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圣地,方圆数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又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之间遥相呼应,各有其名:东台称望海峰,西台称挂月峰,南台称锦绣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
坐在中吉普车上,{系统屏蔽}与周恩来谈笑风生。车前亮着大灯,风雪在明亮的灯光下飘飘洒洒,呈现出一派北国风光的特有景象。
李银桥持枪坐在车上随行,听着{系统屏蔽}与周恩来的谈笑,知道了五台山五台之中最高处是北台,海拔有3000多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还知道了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间才开始解冻,一进入9月份就开始积雪,台顶更是累年积雪成冰,到了夏天特别凉爽,所以又有人称其为“清凉山”。
李银桥见{系统屏蔽}与周恩来谈得高兴,便插话说:“快别叫‘清凉山’了,这么冷的天,又下着这么大的雪,干脆叫‘冰天雪山’算了!”
{系统屏蔽}笑一笑说:“银桥进步了呢!说话晓得用词了,不过不应说‘冰天雪山’,而应说‘冰天雪地’么!”
周恩来也向李银桥一笑,说:“小李同志,是不是跟小韩阿姨学的呀?”
“才不是呢!”李银桥心虚地说,“她又不是我的‘阿姨’,我是跟主席学的!”
“你么时候跟我学的呀?”{系统屏蔽}笑问道。
“跟着木匠会拉锯,跟着铁匠会打钉。”李银桥很认真地说,“我跟了周副主席半年多,又跟了主席半年多,天天在你们身边,我能没一点进步吗?就是块山药蛋放进蒸笼里,也早该蒸熟了!”
一句话,把{系统屏蔽}和周恩来都说得大笑起来,就连开车的司机周西林也笑了……
笑过之后,{系统屏蔽}又对李银桥说:“银桥啊,我今天带你去看最大的寺庙,要比白云山庙大多了。这里的和尚也要比白云山上的和尚学问多,知识广,很有你学的东西哩!”
周恩来也介绍说:“五台山台内寺庙有39座,台外8座,第一座寺庙是台内的‘显通寺’,规模很大,也最古老。相传始建于东汉年间,当初叫‘大孚灵鹫寺’,唐朝的武则天给改了名字叫‘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又赐名为‘大显通寺’。听说寺中有三间铜殿和两座铜塔,还有一个重万斤的大铜钟呢!”
{系统屏蔽}幽默地说:“今日我们不当和尚,也要去撞撞他的钟哩!”
由于天黑雪大,停车后李银桥也看不清是到了什么地方,只知道下车后见到的地方确实很大,跟在{系统屏蔽}和周恩来身后上了一层台阶又一层台阶,进了一重庙门又一重庙门;在一位老和尚和几位年纪稍长一些的和尚陪伴下,{系统屏蔽}和周恩来借着大殿里燃起的烛光参观了无量殿里的无量寿佛,听老和尚介绍了寺里的明版藏经、华严经字塔和各种供器。最后{系统屏蔽}饶有兴致地来到三间大铜殿前,观看了精巧的铸造和铜柱额面上的花纹、窗格上铜雕的棂花。
由于有五台县县长等人的陪同,庙里的老和尚对{系统屏蔽}一行人很恭敬。在铜殿门前,李银桥见到了周恩来在汽车上说的那座铜钟楼,在风雪中显得格外肃穆、雄伟而壮观。
老和尚启开楼门,对{系统屏蔽}和周恩来说:“施主请进,这里就是声及全山的铜钟了。”
进到楼内,果然见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铜钟悬挂在那里,周恩来请{系统屏蔽}用悬在铜钟旁的击木撞一撞铜钟,{系统屏蔽}先是看一看老和尚,老和尚随即合掌施礼说:“施主远道而来,撞击铜钟,必能声震寰宇,为寺庙增辉。”
{系统屏蔽}这才抬手对周恩来说:“我们俩人一起来么!”
“好的!”周恩来上前,和{系统屏蔽}一起动手推动击木用力撞响了铜钟:
“哐——哐——哐——”
这声音,震得李银桥在一旁耳聋,惊得寺里的和尚都起了夜。浑厚洪亮的声音传出寺外,像是要把漫天的风雪惊散似的,传响了整个五台山……
1948年3月23日,{系统屏蔽}率领中央机关告别陕北,经晋西北、晋东北挺进河北省山县西柏坡。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系统屏蔽}、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司镇塔院寺方丈院。4月的五台山,入夜很冷,{系统屏蔽}一边用饭,一边烤火,还捎带翻阅一本经书。
一会儿,老方丈由一小沙弥陪同来到{系统屏蔽}居住的院子。警卫员及时转告,{系统屏蔽}和江青急忙走出屋子笑迎方丈。
方丈合十行礼道:“打搅贵人了,贫僧不安得很。”
{系统屏蔽}回答:“哪里哪里,是我们打搅贵寺了,请多原谅。”
说话间,方丈和小沙弥走进屋来。{系统屏蔽}让江青给二位让座。方丈忽然发现{系统屏蔽}桌上有一本翻开的经卷,吃惊地问:“怎么,贵人也读经书?”{系统屏蔽}笑着将佛经送给方丈道:“随便看看。我是无神论者,不信神佛的。更当不得以‘贵人,相称。”方丈笑答:“贵人信佛佛在,贵人不信佛佛自在。当得,当得,有何当不得呢。”
次日吃过早饭.{系统屏蔽}在众人簇拥下,从塔院寺东口出来,见对面东门墙上贴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系统屏蔽}默念着,颇为赏识,便问:“这对联是谁写的?”老方丈忙答:“是老衲所写。”{系统屏蔽}略一沉吟道:“这副对联应广为宣传。”又道:“我们不是和尚,虽不从佛家慈悲放生的立场出发,但应知道自然界中的三春鸟捕捉害虫,是保护农作物和树木的益鸟。”
时值中午,{系统屏蔽}准备下山。
此时,江青游兴正浓,拽扯着{系统屏蔽}向大殿走去。周恩来和任弼时对视一下,也只好随他俩入殿。其他人员等在殿外。殿中一老僧正为香客解签,香客颔首聆听。{系统屏蔽}至前,微微躬身道:“打搅长老了……”老僧举目一瞧,见说话的中年男子身材魁梧,慈祥大度,聪睿沉着,忙言道:“何来打搅,施主求签还是拆字?”
说话间,江青早已从香案上拿起签筒,摇了几摇,随手抽一签,看完一笑,然后递给{系统屏蔽}。
{系统屏蔽}略为扫视,只见竹签上歪歪斜斜写着:“上上大吉”四个字,也开颜大笑。又将竹签递给周恩来和任弼时,最后传至老僧。
老僧一见竹签,眉头高耸,两眼凝视着{系统屏蔽},言道:“施主此行平安无事,一生上上大吉。”
{系统屏蔽}略摇了摇头:“我走过的这五十几年,道路是曲折艰辛的,曾被敌人辱骂,在党内受孤立、误解,甚至遭到打击,开除党籍。一生上上大吉,那是骗人的,也是不可能的。莫当真,莫当真,这只不过是逗着玩玩罢了。
远处传来口哨声,战士们已开始列队集合了。{系统屏蔽}连忙告别老僧,与周恩来、任弼时向塔院寺返回。半个钟头之后,{系统屏蔽}、周恩来、任弼时等分乘吉普车穿入“太行八径’,之一的龙泉关,向河北省平山县驶去。
就是经常说的,否极泰来。就是否卦和泰卦,八卦新闻。就是用到了八卦两字。许多你自己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