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灵签第15签精髓
不听忠告,故遭失败。与人口舌,故惹苦恼。与人冲突,故有不安。
求孕求子
若欲求孕,当养己身,直到滋补,则能生男。
观音灵签第69签
本签精髓
再度获得。
求孕求子
若欲求怀孕,先温补己身,春时夫妻合,好孕即如愿。
第十五首:商君不听赵良言
触人口气最难吞,忽有灾危祸到门
卵破巢空无宿处,深为稳便把心存
(四句浅释:与人口角的怒怨之气最难以吞咽,却不知祸从口出;细想卵破巢空之后哪里还有栖歇之地,自保之道只在于修身养性罢了。)
若得人怨,何事可伸,如言不信,到底劳心。此签卵破巢空之象,凡事守旧则吉。
灵签之曰:本签示之于弟子曰。触人口气最难吞。如交友中盛气凌人者。令人难以容忍者。亦即是灾厄临时之兆。不可不知也。得罪于人者。如覆巢之祸。爰之。劝君稳便一语存于心。方能有吉。易言之。若得人怨何事可伸。如言不信到底为劳心。巢空之象。因此。凡事守旧则吉者也。
交易-成 婚姻-阻 求财-吉 自身-谨防 家宅-先凶后吉 六畜-旺 田蚕-利 寻人-见 行人-顺 六甲-生男 山坟-吉 讼词-有理 疾病-还愿 失物-难见 移徒-难
详解:此签有”自食恶果”之意。奉劝当事人,勿一意孤行。有些人的个性直接、作风霸气,做事或说话不留情面,常让人因此尴尬愤怒、下不了台。明知有人不满,也毫不在乎。须知举止过于强悍不留余地最易与人结怨,让人怀恨在心。日积月累,得罪的人越多,对自己越是不利。凡事都应谨言慎行、保持柔软低调的身段、兼顾法理情。对于身边亲朋好友的劝谏,务必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不是处并加以改进。切忌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免得届时陷入无人愿意出手相助、有理说不清之境,后悔也为时已晚。
不要信这一套
http://tieba.baidu.com/f?kz=481987384
“中国人自古不信上帝的说法纯属是谬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实际上与基督教信仰是相通的;至于形形色色的中国民间宗教所拜的神不过是人手所造的偶像,只有基督信仰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弘扬基督真理乃助中国人的信仰回归。”
著名哲学家、作家、政论家及思想家梁燕城博士,于今年9月初在纽约主持公开讲座时指出了基督信仰乃是中国人祖先正统信仰的证据确凿,并透过缜密的研究与求证把 旁门左道的各类民间宗教从中国人心中的神圣祭坛请了下来。他的演讲生动有趣、且有理有据富有震撼力,使听众不能不为之信服。
中国人自古敬畏上帝
很多中国人以为基督教是洋教,但殊不知中国人的祖先是信奉上帝的,就是那《圣经》所记载的那位创造主、独一的真神。
梁博士拿出其证据是中国古代经典书籍《十三经》(包括:周易、 尚书、诗经、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孝经、 论语、尔雅、 孟子 )里面多次提及的“上帝”、“上天”与《圣经》所描述的上帝有惊人的相似。
研究中国古文化多年的宣教士利马窦亦吃惊地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和中国古书的上帝几乎一致。“上帝”又被中国人祖先称之为“皇天上帝”、“上天”(俗称为“老天爷”),祖先认为上帝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和创造者,他又是道德根源、绝对正义的,且审判罪恶。
不仅如此古代圣人、天子对上帝非常敬虔、忠心事奉他,且定期向他朝拜。北京天坛祈年殿里面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就是被帝王所拜祭,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有向上帝祭祀的传统。
梁博士特别指出,“从天坛、经典古籍中找不到烧香、偶像的名字。由此可知,中国人自古信奉上帝,且非常虔诚。”
拜祭祖先和烧香习俗的由来
中国人拜祭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要拜祭祖先呢?这是否就是在拜偶像?对此,他解释说,中国人之所以拜祭祖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就会回到上帝那里去,因此他们拜上帝时亦同时向祖先拜祭,目的是向祖先表达恩情及怀念之心。“因此拜祭祖先绝非拜偶像。”
中国人作祭祀时候都要烧香的,可古典书籍和天坛并没有出现“香”,这是为何?梁博士表示,烧香不属于中国正统文化,祖先向上帝祭祀并不烧香。其实它是十足的外来习俗,早在西晋末年,当胡人进驻中原时亦把印度的烧香习俗引入进来,烧香最初目的是驱鬼并非拜祭上帝。
关于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创始人为东汉末年的张道陵。道教和道家完全不同,道教其实源于中国古代各地的巫术和鬼神信仰,而后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与儒、道、释、墨、五行、阴阳等诸家学说相结合创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间信仰体系。
先秦时期神仙思想对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战国时许多地区出现了鼓吹长生不老和不死之药的方士,这成为了道教服食丹药成仙的思想渊源。
梁博士说,“道教的兴旺说明那时的古人已失去对上帝敬虔之心,而秦始皇乃是罪魁祸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狂妄之极竟自称为皇帝“即皇天上帝的简称”,中国统治者独裁的文化从此开始,人们逐渐背离上帝。
可是人的内心终究离不开信仰,于是人们开始拜偶像,巫术和鬼神信仰兴起,道教乃是其集大成者。“因此,那些众神仙都是人创造的虚假神灵世界。”
真假关公
梁博士又指出,时下很多南方人所拜的关公纯属后人添油加醋的随意组装,和历史上的关公大相径庭。比如,一般所供奉的关公像中是他手拿长刀、身披盔甲,另一手拿书。
但稍懂古代历史的人会知晓,长刀武器从宋朝才开始制造、盔甲是源于元朝,至于那本书则是清朝制造。可见现在人们所拜的不过人所造的假关公。
中国民间佛教和释迦牟尼起初创立的佛教大相径庭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然而现今的中国民间佛教已和释迦牟尼起初创立的佛教大相径庭,风牛马不相及。实际上释迦牟尼是圣人,伟大的思想家,他自称是人、不是神,而且他不拜神,亦不准信徒拜偶像。
可是他死后就被后人神化,他的教训亦被曲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佛经并非都出自释迦牟尼,梁博士解释说,释迦牟尼生前并没有编录自己的教理,起初的佛经都是经信徒代代口传并非笔录,直到他死后五百年才被收集整理成册。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间佛教另一个“创造”就是菩萨。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像更是违背释迦牟尼教理的。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铲除一万八千个雕刻偶像者,因为信仰虔诚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违反佛教宗旨的。
至于中国老百姓广为信奉的观音菩萨更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装”而成。梁博士说,观音是佛教徒把来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组装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观音是男子且留着胡子,后被中国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见观音不过是后人杜撰的产物。而其所谓的菩萨显灵都是邪灵的工作。”
他又补充说,佛教起初没有永生、轮回、天堂之说,这都是从后来的信徒抄袭或改装其它宗教的教理而成,其目的是让佛教更加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以增加生存力和其它宗教的竞争力。
是寺庙求的签吗?
月老卜婚
西湖月老祠卜婚,是清代后期与民国期间湖上风俗之一。西湖月下老人祠共有三处,一在天竺,一在吴山,一在雷峰塔下白云庵旁。以白云庵旁之月下老人祠最知名。民国期间,天竺、吴山两处已不闻。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杭州藏书家丁丙重建白云庵时,在庵旁添建月下老人祠,并根据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之“定婚店”故事,塑月下老人像,白发银须,善目慈颜,笑容可掬,一手执婚姻簿,一手牵根红绳,祠门两旁县有一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祠内备有诗签百条,供人求签。诗签内容摘自《诗经》、《论语》、唐诗、元曲及明清传奇中之名句。签语模棱两可,意多双关,绝大多数为上上签,给祈求者以希望,吉兆,故善男信妇,尤其是未婚男女青年趋这若鹜,求签以下卜终身大事。签词一百条,一说系俞曲园(樾)手辑,一说俞氏所辑仅五十五则,后曲浙江省立博物馆长、越州金可庵续辑四十五则。金氏还写有《白云庵月下老人签词考》发表在杭州《胜流》半月刊上。
附录:
一百条签文全文如下:
闻闻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宗庙享子,子孙保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
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也。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有道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自剪芭蕉写佛经,金莲无复印中庭。清风明月长相忆,玉管朱弦可要听,多病不胜衣更薄,宿妆犹在酒初醒。卫星年违别成何事,卧看牵牛织女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不有祝[鱼 它]之妄,而有宋玉之美。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史如弟。
君子审礼,不呆诬以奸诈。
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凝,一般的解结枝头学并栖。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
非特内德茂也,盖亦以外感之助焉。
叵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何如,子曰,女器也。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只一点故情留,直似春蚕到老,尚把丝抽。
两释萦囚,以成其好。
可妻也。
维熊维罢,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夫妇也,昆弟也。
其敦、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
话别无长夜,相思又此春 。瑶姬不可见,巫峡更何人。运石疑填海,乘槎欲问津。遥情每来往,谁共尔为邻。
越翼也,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也。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条其矣,遇人之不淑矣。
夜静水寒鱼不饵,笑满船空载明月。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妻也者,亲之主也。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唯旧昏娓,其能降以相从也。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遐尔一体,率滨归王。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不愧于天,不怍于人。
害女红者也。
五百英雄都在此,不知谁是状元郎?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两世一身,形单影支。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成也萧,可败也萧何。
不思旧姻,求尔新特。
永老无离别,万古当团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是谓凤凰于飞,和鸟、鸣锵锵。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为谁家之天下?
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心荀不愆,何惜于人言。
不知其人,视其友。
嘉耦曰配。
子规斗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齐大,非我耦也。
在幽闺自怜。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尺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再,斯可矣。
苟有所观,皆有右乐,匪必瑰奇假丽者也。
天下多妇人,何必是。
利有攸往。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
以若所为,,求若所为,犹缘大而鱼也。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恨相见晚也。
则去偷香玉上用心,又不曾得甚。自从海棠开,想到如今。
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
标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泯泯汾汾,冈中乎信,以覆诅盟。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姑舍是。
劝君莫异金缕衣,劝君殿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便如凤去秦楼,云敛巫山。
是非吾所谓情也。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两情叵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你往事已沉,我只言自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巧言令色,鲜矣仁。
虫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昨夜江边春草生,艨艟巨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他思已穷,恨不穷,是为娇鸾雏凤失雌雄。
必先苦其心,一百,花好、月圆、人寿。
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月下老人祠篇:白云庵即漪园,宋时名翠芳园,又称屏山园。明末改用今名。毁于洪杨之役。由丁嘉鱼(丙,字松生)倡议重建,并添建月下老人祠,于满清光绪二十三年落成。清末,主持意周和尚,原为革命党人。后在对日抗战期中,又多方掩护我游击健儿与地志士活动。敌人发觉,多方搜捕不得,遂纵为将庵屋烧成平地,月下老工祠亦连带焚。胜利回杭,我思将其复建,民间亦有愿捐款兴建者。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余越园(绍宋)先生见访谓面在坊间,见有月下老人画像册页,特借来送我一阅,以为复建之参考。我见其上有题辞,谓:海宁陈公子,游吴中,梦见月下老人,向伊婉求香火。归塑其像,送入城东门尼庵中,一时供养甚盛。名流赋诗成帙,吴拜经先生寄至荆南,长溪社友,各赋诗词,以为迎神送神之曲。我以此册所绘所咏者,乃糸苏州之月下老人,并非杭州西湖者。越园先生谓想天下月老,谊属一家,香火之缘,无分彼此。……我复建杭州西湖月下老人祠的计议,因抗战胜利之后,急我之事甚多,未能即办。而西湖凤林寺僧,竟未得杭州市政府之许可,在白云庵 的正殿遗址上,擅自建了一所月下老人祠。……我一直到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始得暇赴凤林寺僧所建的月下老人祠一观,真是屋矮墙低,布置简陋,老人塑像,短小粗俗。签诗更是任意涂改,文句多不通顺。
签曰:你是一个信佛弟子,拜佛念佛时,头顶三尺有神仙,护着你!你心里想的、做过的和即将要做的,菩萨神仙看得很清楚,指点你以后要修你的真心、善心、平常心!多积福、积德!就是对人要真诚,不做坏事,【包括不杀生,多放生!】多做好事!保持一颗平常心!自有富贵好姻缘在你身边。好好珍惜善待身边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