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他的事迹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 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孟子称文王这样的圣人,500 年才出一个。
他当年被商纣王关进汤阴县的羑里城达七年时间,演义出来了64卦,和384爻,文王《周易》成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群经之首,也是我们学易人的祖先,是我们的骄傲。
传说他有100个儿子,但是真正文史记载的有22个儿子,其中和他妻子所生的有10个儿子,和其他妃子所生的有12个儿子。他享年97岁,二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位置,灭了商朝以后,就把他的弟弟分别封了领地,这20个弟弟许多都以封地为他们的姓氏,就有了今天的许多姓氏,在这些姓氏当中,看看你是文王的后代吗?如果有啊,那我们3000年前就是一家了。
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嫡子),与其他几个妾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庶子),总计有二十二个儿子。
周文王嫡子十人的情况是:
1、嫡长子:姬考,即伯邑考,为纣所杀。
2、嫡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后裔姓氏有周、翟、侗、郏、亚、印、于、唐、温、邢、贾、侯、何、单、解、韩、步、贝、居、张、简、籍、党、晋、曲、应、翁、杨。这些姓氏就是是周武王的后代。
3、嫡三子:姬鲜,被周武王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因而又被称为“管叔鲜”。周成王时与蔡叔、霍叔、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他的后代。管叔鲜的后裔姓氏主要有管、阴、拜。这次和我们一起出来游学的同门师兄霍大哥知道了他的祖先也是周文王,从浙江赶来和我们一起祭奠祖先。
4、嫡四子:姬旦,即周公,周武王死后曾代周成王摄政,平管蔡之乱,制礼乐,建成周。其子伯禽封鲁(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周公的后裔姓氏主要有鲁、凡、蒋、邢、茅、胙、祭。
5、嫡五子:姬度,被周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因而又被称为“蔡叔度”,因参与叛乱被放逐而死。后来,其子姬胡又被成王复封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蔡、姓。当时听蔡礼旭老师讲座,他知道自己是文王的后代以后,高兴的走路都带着风声,哈哈。
6、嫡六子:姬振铎,被周武王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或曹县),建立曹国,因而又被称为“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曹、卞。
7、嫡七子:姬武,被周武王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因而又被称为“成叔武”。 成叔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成、盛。
8、嫡八子:姬处,被周武王封于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建立霍国,因而又被称为“霍叔处”。因参与叛乱曾被周公降为庶民,后复霍国,爵位由侯爵降为伯爵。霍叔处是霍姓的始祖。这次和我们一起游学的同门师兄霍大哥,知道自己是文王后代,一定要来参拜他的祖先。
9、嫡九子:姬封,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建立康国,因而又被称为“康叔封”。周成王时改封到卫(今河南省淇县),建立了卫国。康叔封的后裔姓氏包括卫、康、常、石、凌、甯(四声)、孙、戚等。
10、嫡十子:姬载,被周成王封于聃或冉(今安徽临泉或河南省平舆县北汝南县东或湖北省荆门县沙洋县马良镇),建立沈国(古代沈、聃为一字);又因为排行最小(称为“季”),所以聃季载、季载、聃载。其后裔姓氏有沈、尤、聃、冉。
周文王庶子十二人的情况是:就是和妃子所生的儿子。
1、姬奭,周文王庶子(大排行为第五子),最初采邑在召(音“哨”,今陕西岐山西南),因而被称为“召公奭”或“召公”、“邵公”。因其死后的谥号是“康”,又被称作“召康公”。 武王灭商以后,封他和他的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燕国,都城在蓟(今北京),是燕国始祖。因而又称作“燕召公”。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召、邵、奭、燕、贝、盛、谯、缪。姬奭(shi)是我们邵家的祖先了,他是文王的第五个儿子的后代了。是妃子所生的儿子中的老大。难怪爷爷老说我们的祖先是二房生的。
2、姬郑,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八子),因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爵位是伯,所以又称姬叔郑、毛叔郑、毛伯郑,是毛姓的先祖。咱们的毛泽东也是文王的后代啊。
3、郜叔,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一子或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或郜子,建立郜国。其后世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4、廖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二子),被周武王封于廖(今河南唐河南),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廖。
5、雍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三子),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县),是雍姓的先祖。
6、姬绣,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四子),先封于错地,因而被称为“错叔绣”,后被周武王或周公封于滕(今山东滕州市),建立滕国。其后裔姓氏主要是滕、腾。
7、姬高,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称为毕公高。其后裔姓氏主要有毕、冯、王、万、魏、潘、庞、雏。
8、原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六子),被周武王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原。
9、子于,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七子),被周武王封于酆(今陕西户县),世称酆侯。其后裔姓氏主要有酆、丰、潞。
10、姬葡: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又称郇伯、郇侯。郇、荀、旬、程氏、知、辅姓都是其后裔。
哦,我们都是一家人哦,我们要乡亲
11、樊寉,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八子),被封于盛,是一部分盛姓的先祖。
12、姬颖,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九子),也叫叔颖,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是一部分赖姓的先祖。
不矛盾。周公和召公的后代当中后很多也在周朝中央为卿,也称周公、召公。到春秋时期还有好几个叫周公的。
周啊
好像周公不分代。。只是有些周代的名人被雅称为周公。楼主指的可能是文王姬昌和武王之弟周公旦。
帮助帝王,成就大业,事成隐退。
因为在这个礼乐制度的建立之下,封建的长幼尊卑秩序以及各种各样的统治制度都由此而衍生,正是因为他制定的这一套维持统治阶级的工具,才让后世历朝历代的君主有所依靠,有所凭借。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和制度道德的一个民族,然而这个传统的由来其实最早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一些礼乐制度。我们经常所说的周礼就是由周公姬旦所制作出来的礼乐制度,而这些礼乐制度是成就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基础。
周公之所以要建立的这套统治制度,是想保证上到君臣下到父子,以及君臣之间,长幼尊卑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规矩,而这一套制度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最高的绑架,让大家不敢随便的超越这个界限,而为每个人建立了一种标准。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如果有人敢触犯就会受到其他人一致与上位者的谴责,而这种谴责谴责会让自己受皮肉之苦,重则会让自己丢掉性命,所以在那个君王拥有生杀大权的时代,这一套制度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最强大的背景和基础。
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周公其实是中国封建统治几千年成就的开创者,也是因为此种制度就是来自于他的创造。
而这种创造对于后世来说影响又非常的深远和强大。所以人们才会将他称之为礼乐制度的鼻祖和开创者,而他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对于我们现今的一些法治制度的建设,仍然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