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再找出一本书像《周易》一样,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很多西方汉学家都承认,《周易》是全世界历史最久远的一部书,在逗岁数地上,《周易》是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奥义书》都难以比拟的。
易为群经之首
《汉书·艺文志》云: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地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根据研究,伏羲的时代当为新石器时期。《周易》成书历经了上古、中古、下古2500多年的时间,由三位圣人共同完成。因此,《周易》早于五经就已出现,把中国文化融入了薄薄一本书中。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兴盛,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就是《周易》。也就是说,中国的智慧在《周易》,这是有根据的。
《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头,自春秋战国至汉、唐、宋、明、清,《周易》一直都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汉朝开始,逗易为群经之首地,一直到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仍是如此。《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头一部经就是《易经》。
为什么逗易为群经之首地看因为《周易》一直被认为是智慧的源泉、思想的源头。从汉朝开始,所有知识分子都要读经书,《周易》更是必读。唐太宗时期编纂《五经正义》,第一部就是《周易正义》。清康熙在钦命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中亲撰自己读《周易》的心得作为序言,自问读《周易》五十多年,深知为了治国平天下,长治久安,必须从《周易》找智慧的源泉。《周易折中》将《周易》各派的思想综合起来,成为一本易学全书,是清朝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周易原文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诠释一:
《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
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诠释二: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怎回事儿?
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干(键)。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
地,执也,坤(川)。坤,顺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 “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 “执”执持、执守;“势”“势力”、 “形势”,坤之义大矣哉。
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干。干,健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执也,坤。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
诠释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易经》虽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成为古代的重要典籍,其中也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不仅为儒家的思想所传承,同样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绵延了数千年。但它依然不适合作为教学中的教材来使用,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易经》艰涩难懂,不适合作为基础教育进行普及;其二是真正能够理解《易经》,很好地教授《易经》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一、《易经》艰涩难懂,不适合作为基础教育进行普及
《易经》虽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天人关系、自然哲学、法治理念、经济思想等等方面都有思考,但它作为公元前的著作,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
一方面其内容变得艰涩难懂,在古文的理解上具有很强的隔阂,而如果作为教材进行教学,所面向的大多都是具有些许古文基础的学生,那么他们在理解《易经》时,必然会是事倍功半,往往无法从中获取充足的知识。
另一方面,《易经》作为周王朝时期的著作,即便其中的思想再先进,许多的思想在当代也只能是朴素、原始的思想了。因此,当下的基础教育应当更加地贴合实际,教授一些合理的知识,《易经》可以采取选段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完整的研究应当交由那些学者进行探索。
二、真正能够理解《易经》,很好地教授《易经》的人也是屈指可数除了学生的接纳度外,教师能不能胜任《易经》的教学也是一个难题,即便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易经》的内容,也难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易经》的思想浅显易懂地表现出来,保障学生能够接受《易经》中的思想理念。这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是极为困难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51118/answer/1685825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爻:潜龙勿用
什么是潜龙,其实就是,还不是真龙的龙。还记得电影 “风云” 里面那句台词吗,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所以呢,潜龙这时候,只是一条锦鲤而已,呵呵~。它还没有能力去承担责任,和没有实力去办任何事情的,这时候的潜龙是用不得的。
还有, “潜” 字的古义,除了潜水的意思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隐藏。但潜龙的意思不是指,隐藏起来的龙,而是指龙把自己的 “能力” 隐藏起来,意思是隐藏能力的龙。龙不想做去做的事情,谁都逼不了,就算你逼迫它去做了,也会坏你的大事。比如:你叫张三去办事,他推三托四的,如果你硬要他去做,那结果必然是 .......办不好,或者给你搞砸了。
然后, “用” 字的古义,是占卜中了,可施行的意思。以前远古时候,人们遇到什么大事情都要去问天,都要占卜,占出来的结果可行了,才敢去做。所以 “勿用” 还有一个隐藏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占卜,都知道结果是不行的。举个例子:为什么招聘广告都喜欢写 “有经验者优先” 呢?因为,但凡有阅历的老板都知道,招新手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有经验的熟手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肯定会比新手多很多,值~!而新手这种 “潜龙”,一旦出了意外,作为老板的那个欲哭无泪啊~,我现在想起来都心塞。所以 ....... 潜龙勿用,真的是至理名言。
另外,潜龙指的是谁呢? 既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别人或者对方。如果是自己,“勿用” 可以解释为 “不要意气用事”。如果是别人,“勿用” 则可以解释为 “不要使用或者任用” 这个人。 这就是易经辞语的玄妙之处了!就如同上面的 “潜” 字和 “用” 字一样,都是模棱两可,既可以这样解释,又可以那样理解。 所以,这也是很多人,都不会用《易经》来占卜的一个原因 ....... 起卦容易,解卦难啊!......... 而同时,这也是很多人,都会用《易经》来占卜的一个原因 ......... 随你怎么说都行,哈哈!
最后归纳:潜龙这种人,有能力也好,没能力也罢,没必要去了解他,直接不用就是了,没有什么可惜的。而如果你是这条 “潜龙” ,那你就不要去心存幻想,继续潜你的水(提升自己的实力做好准备),等待风云的际会,到你有能力化出龙身再说。
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到了第二个阶段,龙离开了水面,游走于田间,这个时候 “龙” 见(现)身了,但准确来说,它还不是龙(还不能飞,也不能呼风唤雨),只是一条在地上爬行的小蛇而已(地头蛇)。接下来,对它最有利的做法,就是等 ....... 直到被大人物发掘。
另外,“田” 字的古义,不是种庄稼的农田,而是纵横有序,整齐排列的意思。所以 “在田” 的引申之意,就是进入了有秩序讲规则,不能乱来的新环境。
为什么见(现)龙在田,会利见大人呢? 很简单,在田的龙,因为守规矩,被田约束着,就像听话的小孩,自然会被大人喜欢。比如:在各大公司里,都有 “办公室政治” ,你一个小职员,想升迁,就得听话,懂规矩,这就是“在田” 的最好证明,只有你乖乖地 “在田” 了,才会被大人物重用。
而见龙在田,也可以理解为 “要见(现)龙,就要先在田” ,“龙” 想要展现出龙的本领,就必须在田(接受管理,听话.....)才行。在 “田” 的这个新环境里,“龙”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游来游去了,必须遵守规定,接受被约束,要听话才会被某些大人物欣赏(这才是重点),不然你以为贵人为什么会任用你呢。
最后归纳:如果你是龙,现身于田间,就好比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想要玩的开,就得先遵守新的规则,只要你乖~,听话~,自然就会有机会上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见到别人这条龙,现身在田间,是一条懂得 “遵守游戏规则” 的龙,那你就要注意了,他一定会慢慢上位的(要先跟他搞好关系喔)。
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第三个阶段,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君子” ......... 咦~,奇怪了? 好端端的一直都在说着 “龙”,怎么就忽然来了个 “君子” 呢? 其实啊,之前的两爻,说的也是这个君子。只不过,如果说君子在水里游来游去,还不用呼吸,就好像说不过去了。或者,说君子在田里,这也不好啊,很容易被误会是一个农夫的。所以呢,只好用龙来比喻了,况且这样也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自古以来 ,我们都喜欢自称为 “龙的传人” 。
终日乾乾,就是整天都处于朗朗乾坤,自强不息,勤勤恳恳的状态。
“夕” 的意思是黄昏的时候太阳西下,“历” 指的是旱石,坚硬的石头,引申义为 “长久坚持”。
“夕惕若,历无咎” 的意思就是,到了太阳下山也保持着警惕,毫不松懈,长久坚持下去是没问题的。
最后归纳:走到这一步,龙就处于忙碌的状态了,整天都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就算是空闲的时候,也要保持着警惕性,不能有松懈,这样才不会有问题。虽然这时候 “龙” 很累,但在其位必谋其政,这是没办法逃避的责任。
(注:易经的64个卦,都是分为上下两卦的,前面解说的三爻,是下卦,如果用来占卜的话,那就是前因,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接着要解说的三爻,则是上卦,是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
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来到这里(现在),龙就会从或(域)跃升到深渊,没问题。
为什么会没问题呢? 深渊对人来说,不是险地吗! ........ 呵呵,这你们就不懂了。“渊” 的古义是回旋之水的意思,用白话来说,“渊” 就是,一个有大漩涡的地方,你们觉得 “ 江,河,湖 ” 这些地方能有大漩涡么,能出现大漩涡的只能是 “海” (龙的老家),也就是说,龙的这次跃升,是一次在自己熟悉领域的考验,是机会,是好事。当然,“渊” 也的确是险地,但对于龙来说,毕竟是自己擅长的,所以风险是可以承受的,就问题不大了。
另外,“或” 的古义,是域也,邦也,国也。“或跃在渊” 就是从一个小的地方,一个小的领域,去到深渊接受磨砺,这种离开,不是降级,而是跃升,是好事。古人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 所以或跃在渊根本就是上边(老天)安排给 “龙” 的提升机会,只不过 “龙” 要先过了这关,才会有以后 ......... 的一切。
最后归纳:这时候的龙,会出现一个大的转折,会离开他原先的领域,离开他熟悉的岗位,然后还要去面对上边安排的考验,经历一番磨砺。
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时候,龙终于可以飞升天际,成为九五之尊了。由于龙本来就有神通的本领,再加上他是 “归于本位”(龙本来就应该在天上),所以龙的上位,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自然就会被众人所支持和爱戴。
这时候,他利见的大人,就不是在它上面的贵人了,而是在他下面的那些协助他的人,是自己人,是一大片支持他的下属,和基层群众。
为什么 “在天” 可以 “利见大人” 呢? 首先,这 “大人” 不是指某个人,“大” 字的古义,是 天大,地大,人亦大。就是说,“大” 可以形容一切东西,这个时候,龙已经是 “最上” 的人了,他的上面已经没有人了,能够比他 “大” 的,就只能是下面的一群人,所以这个时候,“大” 所指的就是一个范围了。而龙在天上,当然就容易被众人所见啦。(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只有当你展现出 “飞龙在天” 的实力之时,其它人才愿意去协助你和帮你。或者,只有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别人才会重视你,才会鞍前马后的追随你。)
另外,“天” 的古义,是颠,是最高的。所以,在天上的龙是没有上边的贵人相助的,他已经是最高者了,故此 “在天” 之意,也就是暗示: “龙” 在此刻正处于 “高处不胜寒” 的孤独之中 。 连一个能够理解他的朋友都没有,是很 ........(无法形容这种感觉,只能用省略号)
题外话:易经的核心思想是 ,“阴阳” 不可分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易经》的每一卦,也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既好也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每一卦和每一爻,都只是用一个画面或者一个故事情节,去预测你的事情。所以,《易经》里面的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最后归纳:“龙” 到了最后,终于可以游弋于天际,得到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帮助,高高在上了。这时候,就好比一个人,处在本该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上,做着该做的事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的顺 ............
第六爻:亢龙有悔
“亢” 字的古义,是指人的颈。“有” 字的古义,是指 "不该有而有之”。所以,亢龙有悔的意思,就是 “龙” 做了不该做的事,然后被降了一点点级,到了颈部,最后有了自责的悔意。
来到这里,大家都发现了吧,“龙” 只有在九五的时候,才是最完美的,一但过了,就会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 ........ 有悔~! 正所谓 “ 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也势必早尽 ”, 而这也正是亢龙有悔的另一种说辞。
最后归纳:“龙” 飞天之后,再接下来的就是第六爻,也就是乾卦的最后一爻 ...... “尽头”。 到了尽头会怎样呢,是亢,是不升反跌,跌回 “头以下” 颈的高度,而且还会心生悔意。所以,这最后的一爻,既说出了一个事实,就是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同时也提醒着世人,凡事不要做尽,留有余地才是最好的。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易经的64卦里,就只有 “乾卦” 和 “坤卦”,有这种与众不同的 “用” 爻辞。所以,这个 “用九” 就要特别注意了。
前面提到, “用” 字的古义,是指占卜中了,可以施行的意思。由于乾卦的六个爻都是阳爻,所以乾卦的最后,特别提到了 “用九”,意思就是:六爻皆九(阳爻),意见统一,可以实施执行,不用再征询任何意见了。
执行什么呢? 就是,群龙无首! ....... 但,这个 “群龙无首”,又不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那个 “群龙没有头领” 的意思。
“无” 字的古义,不是 “没有” 的意思,是指虚无之道,上通元气寂寞,是一种真正的虚无状态, 是指将 隐没于虚无之中,变成另一种存在的意思。如果你能够理解,佛教所说的 “无我”,那你就能理解 “无” 字的本义了。(说句题外话:在华夏,所有的典籍里,表达 “没有” 的意思,都是写 “无” 字的,只有《易经》是写这个 “无” 字。因为 “无” 是指没有,而 “无” 是指太虚,虚无里面,根本连 “没有” 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这个简体 “无” 字,应该是 “无” 才对。)
另外,“首” 字的古义,除了指 “头” 外,也指 “开始,本源”,可引申为最根本的源头或者来源之地。
所以,“群龙无首” 真正表达的意思就是:乾卦的六条龙(每一爻都是一条龙),他们都隐没进入了原来的出处(太虚)之中,消失了。
至于,为什么会吉呢? 因为,龙的消失,不是死亡,而是飞入太虚之中,回归本源而已(翻阅华夏所有的神话和传说,也没有提到龙的出处,所以我大胆推测,远古时代的人一定是认为,龙是从空虚而来的,是凭空出现的)。
就像抗战时期,烈士在英勇就义前,说到 “就算我倒下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我,前赴后继去完成我的共产主义事业” 一样。就算龙消失了,但龙的精神还在。
而且,古人认为阴和阳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消失在空虚中的龙,是会永恒地影响着阳间一切的, “无首” 之龙,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存在而已。
另外,我估计,龙应该是以前古人看到闪电之后,臆想出来的。所以,龙才会生活在天上,而且能够呼风唤雨,神通广大(那~,如此说来,我们现在应该叫 “闪电的传人” 才对喔!)。所以,“见群龙无首”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古人将 “风雨交加,到处都是闪电” 的现象,说成是 “见群龙”,因为看不到云层上面的闪电,所以这群龙,就没有头了,再然后,暴雨停了, “群龙” 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至于龙消失了,为啥会 “吉 ”呢? 原因很简单,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消失的群龙最终化成了一场大雨,使得庄稼得到了灌溉,这当然是好事啦!
最后归纳:事情一直发展下去,所有的真龙都会消失在空虚之中,正如:天下无不散的宴席,龙的精彩虽不会永恒,但龙的精神会延续下来。只要秉承一身正气,其精神就会继续传承下去,结束并非真的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
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读易使人明了万事万物皆由基本的因子排列组合而成。这基本因子,便是阴阳。由这个角度看世界,便对世界有特定的解说。世界上的迷难道有可观的答案吗?万事万物难道有所谓真相么?关键是人的观察角度。《易经》的观察角度即是透过万物不同的表象看到其内在的共同因子,看到阴、阳因子运动、组合、搭配而形成万物。宋代大学者程颢诗中说“万物静观皆自得”便是这种境界了。 《易经》解释事物,最关键的两点是象,即形象与数,即数字。用符号形象比拟外物,用数字运算推演表示十五的变化规律。这是中国式的科学。 但是它的思路是不同于西方式的科学的。如果您说的科学指的是“有道理、符合真理”的意思,那么科学不是只有西方式的科学这一种。中、西科学各有所长。 《易经》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有较大的区别,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由此看出《易经》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中国文化中数学、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无不渗透着《易经》思维的影响。 在《易经》中,阳是以——来代表,而以一一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问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宁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大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 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一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 “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与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功能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 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是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性。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发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只是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是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就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 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
因为所有中国文化的东西都出自易经
《道德经》、中医、孙子兵法,一切的中国东西都源自《易经》
群经之首 , 都太小看 易经 了
应该是 《群经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