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当时人类的科技还不够发达,面对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人们需要解决对自然界现象变化的预测;同时,在社会斗争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也要预测社会的变易;再同时,人生的各种关头,都有各种吉凶利害需要预测。这一切预测的需要就哺育了最初的预测学,在这种情况下《易经》就诞生了。
《易经》是一部卜筮行业的集体性著作,并不是成就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鬼神观念以及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最典型的是烧龟壳或烧牛骨,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烧甲骨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使用新的占筮工具最终总结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易经》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从其诞生的最初动机,是一部用来占筮的预测学著作。它是累积许多圣人及筮官的思想、经验而成。它回答了哲学的许多问题,可称为一部哲学书;它回答了宇宙学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是一部宇宙学著作;它回答了社会学的许多问题,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包含了丰富了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可以说是一部历史书;它包含了天文、气象方面的很多知识,可以说它是一部天文学书、气象学书;当然,它还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人生哲学书;也可以说是一部策略书,里面充满策略学的智慧。最后,不能忽略遗漏的是,《易经》还是一部养生书,有着对强生健体的高级指导。
今本《周易》,分“经”“传”两大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卜筮书,即算卦的书,成书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史官之手,与周王室(周文王、周公旦)有关。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
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学会了就是天书,学不会就是丧书,是一本无所不能,生老病死,风水医学,科学,人世间的万事万特都离不开的一本奇书。
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中国人的智慧。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人《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谓道”。
毛**老人家对这句话表示称许;“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人的两点论。例如,人,男为阳,女为阴,有男人,没有女人,就不会发展子孙后代,地球上人就会灭绝,就没有人了。
《周易》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变易法则的书,它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的源泉,它是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日阳月阴、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奔流不息,生生无穷的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指出:天地之大德日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诱导人们树立“自强不息”人生哲学,指导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己必益”、“益而不己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价值意义
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一致的赞赏,1938年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传承发展
《周易》就是《易经》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千古奇书,并不是用心研究就能看懂的。这或许也讲究缘分吧。
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古代中国里面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中《论语》就是孔子思想和理念的集合,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从而能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孔子来说除了《论语》以外,《易经》这本书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论语》是将孔子在钻研治国之道以及为人处世方面所说过的一些话进行了总结。里面大多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些语录,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对于教育、政治与道德等方面都作出了阐述,成为了我们后世人所遵循的准则,其中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语,在现今社会仍然是十分有用的。不过《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去总结孔子说所的一些话,所以孔子并没有能够去评价这本书如何。
《易经》是我国古代较为著名的阐述了关于天地之间变化的一本博大精深的哲学书。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法则和规律的一种总结。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一开始孔子并没有重视这一本书,后来在研究过之后发现其中的思想是值得去学习和钻研的,所以渐渐爱上了这本书,而《易经》里面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了当时儒学体系的发展。孔子在后来更是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而无大过也。
可以看出《易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论是《易经》还是《论语》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即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有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不能轻易去忽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