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周易的论文,浅谈易经的心得体会1000字-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有关周易的论文,帮忙想一个题目,最后还有论点

太多了。比如,题目:周易的吉凶观。论点:周易的吉凶在于人事的主观努力是否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致而不是祸福本身。

求一篇《周易》论文

[原创]对孔子读《易》解《易》法的思考
作者:冯易初
在《从汉帛书<要>第八章看孔子与<易>》一文中,我分析了孔子是通过“使用儒家学说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易》的解释系统”来认知《易》,并对《易》进行解释的。只要有儒家学说的知识根底,不知道《易》的真含义、真思想、真精神、真价值,一样可以“从文字到文字、望文生义”的学《易》解《易》,一点问题都没有。
孔子开创的这个解《易》方法,一直被浸淫儒学的中国知识分子视为“唯一的、正确的方法”,在解《易》上纷纷效仿之。其中不少人,甚至不是直接去读解《易》,而是去读解“孔子对《易》的说解”,但却以注解《易》之名著书传世。《易》一书晦涩难懂,主要就是读解《易》人不知《易》而强解《易》造成的。其始作俑者,孔子也。
通过对自己不知道(或不怎么了解)的知识进行曲解、篡改,使其符合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义理,这就是孔子解《易》的真相!孔子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危害性,他的门徒,那些主导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们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个中真相,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觉得有道理拿来就用的,而这个“有道理”的标准,一般都是以圣人、大师的说法或是被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为判断的依据。这些人,他们不仅在《易》学上效仿孔子读《易》解《易》所使用的方法,甚至在对中华文化中非儒家的知识和学说的读解上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因为用这个方法做学问很容易:“儒学通,百家之学说通”。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到处都可以都有儒家的价值义理的影子?因为在已经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无数的效法者前赴后继地致力于用儒家学说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整个中华文化的解释系统,用这样一个解释系统解释出来的中华文化能不到处都有儒家的价值义理的影子闪现?
最近一百年来,有许多浸淫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不断地试图用西方文化的价值义理和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与孔子读《易》解《易》所采取的方法如出一辙。儒家学说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两千多年来带给中国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专制政权,可以把它归类为失败的、腐朽的、没落的知识体系,用西方的民主价值义理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系统,也未尝不可。但是,真要这样去做,成功地希望不大,因为孔子这个祖师爷的徒子徒孙太多了,加上有两千多年的实战经验,多少学说、文化都成了它的手下败将,那些浸淫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估计不是对手。建议还是别费劲搞什么用西方文化的价值义理和知识体系来构建中华文化解释系统了,不如费点心思看看怎么样效法孔子,用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一统世界文化,让全世界跟中国一起烂好了,不能只让中国人受害了不是。
《易》这个由卦象符号系统和文字解释系统构成的知识体系,由于孔子对其构成不清楚,用儒家学说的知识体系来构建其解释系统,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因而导致所解释出来的“易理”晦涩难懂。卦象符号系统(八卦、六十四卦)的来历一直搞不清楚,可以说是孔子读《易》解《易》法的致命伤,同时也是我们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真相的突破口。只要知道卦象符号系统(八卦、六十四卦)的来历、发展和含义,就应该可以知道我们的先祖、那些编撰卦辞爻辞的人,他们是怎么编撰卦辞爻辞的,他们想透过卦辞爻辞传达什么信息。也就是说,知道八卦、六十四卦怎么来,就可以知道《易》的真相了。
今天再次回味,觉得汉帛书《要》第八章这篇文章真不错,我在易学上不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初步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怀疑没有错:传统易学真的很有问题!前些日子我在想,如果能够早一点看到就好了,那样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不过今天仔细想想,就是早看到了,假如没有走这些弯路所遭遇的问题及对所遭遇的问题进行思考的积累,也不一定就会有现在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厚积薄发始终是比较牢靠的。
原来不知《易》是可以解《易》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是用来教人去做而自己却可以不当一回事的。所谓的圣人,不过如此!包括那些拾“圣人”牙慧的“大师”们在内,现在可以完全不理会他们了,坚持自己的目标,继续向着黑暗的幽深探索,相信前面还会有光的。

求一篇 关于<周易>方面的论文

在“梓轩”这个名字中,“梓”属木,“轩”属土,可见土更强了,五行缺这两种用哦梓 zǐ 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宫(皇帝的棺材)。 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 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妌g )。 指故里:梓里。桑梓。轩轩xuān【名】(形声。从车,干声。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轩,曲輈藩车。——《说文》轩,安车也。——《声类》而乘轩者三百人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其文轩。——《战国策·宋策》俄轩冕。——扬雄《羽猎赋》。注:“车有轓曰轩。”如轾如轩。——《诗·小雅·六月》后重曰轩。——《通俗文》。按,后重曰轾,前高曰轩。舍其文轩。——《墨子·公输》文轩之与敝舆。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左传·闵公二年》又如:轩服(轩车与冕服);轩朱(古代显贵者所乘坐的车子);轩车(曲辕而有帷幕的马车。是古代大夫以上的坐车);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轩车和冕服)泛指华美的车子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江淹《别赋》又如:轩车下坠(比喻日落);轩帆(车和船);#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于是左右平,重轩三阶。——《后汉书》屋檐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集韵》又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殿堂前檐处酒半酣,辽主临轩,命诸部长次弟起舞。——《续资治通鉴》又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红楼梦》又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新构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徐霞客游记》又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厕所的别称厕或曰轩,前有版似殿轩也。——《释名》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史记·外戚世家》均之土也,或基堂殿,或涂轩户。——《论衡·幸偶篇》又如:轩厕槛板轩,谓槛正板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又如:轩栏(栏板)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啸傲东轩下。——陶潜《饮酒》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从轩前过。轩凡四遭火。又如:轩子(有窗的长廓);轩陛(指居室);轩栏(殿前长廊的栏干);轩楹(堂前的廊柱)指窗户或门 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又如:轩户(门户。指人家);轩扉(门窗);轩榥(窗户)星名。如:轩宫(星名。轩辕之宫的简称);轩辕(中国星官名);轩光(轩辕星的光辉)轩辕的省称。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 。如:轩后(即黄帝轩辕氏);轩主(即轩辕氏。南朝梁宣帝);轩室(帝王的宫室)轩轩xuān【形】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大〖high〗中轩敞者。——明·魏学洢《核舟记》又如:轩昂(气概不凡;高大雄伟);轩秀(挺拔秀出);轩眉(即扬眉。形容人志气高昂或高兴的样子);轩峙(高耸矗立);轩特(轩昂出众);轩举(高昂,爽朗)重夫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耻也。——《后汉书》宽悦。也作“刳”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庄子》。唐·陆德明释文:“刳,崔本作轩,云:‘宽悦貌。’”轩轩【动】高扬;飞扬 归雁载轩。——王粲《赠蔡子笃》翔雾连轩。——木华《海赋》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颜延年《五君咏向常侍》又如:轩轩(起舞的样子;扬扬自得的样子);轩毳(飞鸟);轩翥(飞举);轩举(高扬飞举)轩敞高大宽敞轩豁 敞亮客厅十分轩豁开朗性格轩豁轩朗高大明亮屋宇轩朗轩眉将眉毛抬起轩眉而视轩邈轩邈,仿佛(高山)都争先恐后地往高处长和向远处伸展。轩:本义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又有帷幕的车子。邈:远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轩然形容笑的样子轩然大笑高轩然大波轩然大波高涌的大波涛。后比喻大的风波或纠纷轩然大波起,宇宙溢而妨。——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轩轾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戎车既安,如轾如轩。——《诗·小雅·六月》轩轾浪杂

有关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要领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连。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头脑和道家头脑在相当水平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头脑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即是其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向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真相上,《周易》原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云云,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光云云,真相上可以说:以后的一部中国头脑史,在相当水平上也是一部《周易》解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郁勃;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着。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各人莫不治《易》,理学家通常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今世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头脑模式的作用。比喻今世新儒家鼻祖熊十力老师,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明确中国头脑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行能。那么,应该怎样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准确的态度。所谓准确态度,我觉得最迫切的即是必须扫除迷信。自80年月“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体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思量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急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制止那种求神问卦、占卜休咎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要是是想从那内中、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利益,诸怎样时升官、怎样发达之类的,那我劝你赶早放下别读了,由于读了也白费。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现实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荒诞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存提供些有益的头脑要领、处理要领罢了。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民心田,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即因此为昔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宛如不是山公酿成了人,反却是人越来越变得像山公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紧张体现是: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复是断然否认的。我们克日可以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它,但它自己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要领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正如我们用科学的要领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工具。但是毛毛虫自己仍不是科学。有人以为《周易》比克日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听说可以凭它发明新星!这着实是呆子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宽大悉备”来说,那也不外是说它属于那种比力抽象的、哲理头脑层面上的工具,而越是抽象的原理,其适用的评释涵盖面虽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秘密的。着实,这恰恰说明确《周易》乃属于人类从前的一种尚未充实剖析的观念形态。 三是“历史的”迷信。《周易》内中涉及到不少历史质料,子女关于《周易》的传注也涉及许多历史质料题目。其中虽然也有可以归入“信史”的,但是绝对不行迷信。比喻《系辞下传》有一段说,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取诸”《周易》某某卦的,这就不能说是史实。又如传统以为,伏牺发明确八卦,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为之系辞等等,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年顾颉刚老师提倡“疑古”,现今李学勤老师则又提倡“走出疑古时期”,自己都是不错的,但容易被人们拿来走向极度,一“疑”就疑到了一无是处,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近来学界的偏向,就通常是后者。《周易》文本简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来,克日研究《周易》,应有三项基本使命:一因此文献考证为基础,二因此义明确释为偏向,三因此头脑转换为宗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凭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的。仅就其中的文献考证一项来说,也有三项基本使命:其一,文献的搜求,这属于目录学的领域。就克日的情况来说,尤其要细致出土文献的搜集。其二,文献的判定,这属于版本学的领域。在这方面,有大量事情须要做。其三,文献的释读,这属于考订学和训诂学的题目。只有在准确、正确释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义理的阐释。 而我们终极极的目的,则应该是对《周易》头脑举行今世转换。普通地讲,这也即是承袭与生长、创新的关连题目。《周易》终究是昔人的头脑,要是现成地搬来用,未必适当于克日的情况,更不用说它肯定是没有到达今世头脑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又有责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价钱的观念、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这就须要举行今世转换。在我看来,《周易》头脑的今世转换,必须与今世的头脑款式讨论起来,具体说来,即是必须细致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西方现今世头脑的对接。否则,《周易》的哲理就永世不外是博物馆内中的老骨董,只能供人观赏罢了。 着是有一部分 .... 网枝 给你... http://www.51xlw.com/wslw/wxlllw/_zy_jqzx_11909.html

以我之命运观学周易谈命运的论文1000字

oh my god,有创意题目

大家对易经有什么看法?

《易经》乃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之瑰宝!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相关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热门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推荐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