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未知;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研究它的作者将会对易学的研究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企盼有志于此的学者专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解谜定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周易》是商末,西伯侯(周文王)姬昌所写。
周易是周文王所著,大概在公元前1000多年。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64卦,有384爻,而后成易,因为文王是周朝的第一个天子,所以称为周易。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1、穷则变,变则通。
语出《易经·系辞下》。当事物的发展已到穷尽的时候,就要发生变化;唯有变革,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2、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语出《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同一层次的人,往往相聚在一起;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分成一个个群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出《易经·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比喻各人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语出《易经》。一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极小的数量。:由于小的失误,却造成了极大的错误。
5、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语出《周易·杂卦》。革,就是去掉旧的;鼎,就是建立新的。此语后演化为成语“革故鼎新”,多用来指重大的社会变革乃至改朝换代。
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语出《周易·系辞上》。臭:气味。二人同心协力,他们的力量能把坚硬的金属折断;同心同德的人说出来的一致意见亲和力强,人们如同嗅到了兰花的芳香容易认同、接受。这句话比喻两人团结一心,能发挥更大力量,泛指团结力量大。
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语出《周易·文言》。积累了很多善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很多喜庆的事发生;积累了很多坏事和罪恶的人家,必定会有很多灾祸降临。这是劝人多行善、别作恶的箴言,也含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涵。
8、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语出《易经·系辞下》。有危机感的人,会平安无事;失去警惕的人,便会遭到失败。
9、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出《周易·系辞上传》。孔子说:“书面上的文章,不能够表达作者全部想说的话,也不能表达作者的心意。”
10、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
语出《周易·系辞上》。道:规律。继:继承。阴阳的相互作用便是道,继承这种大道的人便为善良,能够使其成为规范的,那便是天赋的秉性。
一 干支五行
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地支:寅卯为木,巳午为火,辰戌丑未为土,申酉为金,亥子为水。
有一土,一金,一水,二木,三火,五行补(当作不字)缺。是说你的八字,有五行如此,金木水火土皆有,故云不缺。
二 五月庚金,临于败地
农历五月,地支为午。八字中,有四组干支,分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日柱的天干,也叫日主,是论命的关键。此处的庚金便是日主。
至于败地,则和天干对应地支的状态而言,当然,此处的地支是月支,日主的强弱与否要看它对应月支的状态。
庚金长生在巳,沐浴在午,沐浴也叫败,所以所以说,庚金对应午月,叫临于败地。
三 地支藏干
每个地支还都藏着天干,如下:
子——癸,丑——己辛癸,寅——甲丙戊,卯——乙,
辰——戊乙癸,巳——丙戊庚,午——丁己,未——己丁乙
申——庚壬戊,酉——辛,戌——戊辛丁,亥——壬甲
五月丁己同宫,因为五月的地支是午,午藏着丁和己,所以如此说。
四 天干阴阳与十神
天干分阴阳,阳干是甲丙戊庚壬,阴干是乙丁己辛癸。
以日干为主,根据天干五行的生克关系以及天干的阴阳性质,其余的干分成十神。
比如庚金,
己阴土生阳金叫正印,午阴火克阳金叫正官。午又生己,所以说“官印相生”。
五 火炎土燥
此命是午月出生的,午是火,是火掌权的时候,而且有三个火,火旺,所以是火炎。火大了,土自然干燥。
六 非用水破火闰(当作润)土,不能存金。
上文说这个命局的大环境是火炎土燥,日主是庚金,火是克金的,土本来可以生金,但太干燥了便不能生。那如何是好呢?那就用水来克火,来使土湿润,这样庚金的生存环境就好了。
七 故专用壬水,癸水次之
水是克火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专用壬水呢?为什么癸水的作用要差呢?我们知道,壬水是阳干,癸水是阴干,阳的力量要比阴的强,就好像男人比女人有力量一样。所以如此大的火,是用消防车的水龙头呢?还是用咱自家的洗脸盆呢?当然用大水,所以要用壬水了。
八 无水闰土,福泽不全。
是说命局中没有壬癸水,或大运也没遇到,那么这个命局就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