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好。这个要怎么说呢?我也不敢说的太绝对。
阴阳只是存在于概念,将复杂的思维符号化以便于更好地解释问题。比如把时间这个概念化做四象:过去,过去的未来,未来的过去,未来。那么现在这个概念的现实意义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知道了过去的未来,未来的过去就能推测出未来的未来。
我知道这个很难理解,不懂的你还可以问我,不用客气n_n
《易经》中只有古经部分的内容是周代的,传的部分则是春秋时代学者试图解释《周易》古经的作品,两者不能混淆。
古经部分内容的主体是卦画,是符号。其中文字的部分则是这些符号的属性。比如,卦名是该卦画的名字,卦辞则是该卦画总体加象征,爻辞则是该卦画中每一爻的意义和象征。
所以,《周易》古经部分的内容其实就是六十四符卦画,《周易》讲什么也就归结为六十四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的问题。
作为“易”,《易经》,大多数人都对此感觉很神秘,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属于儒家经典。随着汉朝开始,东汉《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易经》讲究理﹑气﹑象﹑术,道教则比较注重气,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有所谓医易同源,比如说针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在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法师就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居士,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华严经合论》,在佛教之中是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和老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术,宋易注重义理,但许多学易的支流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占卜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占卜来进行决断。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这是易学的主流。在《易经
易经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讲八卦图。
易经,就是讲八卦图。原易经中,前象后辞。可以认为,易经就只八卦图的注解。
易经,是用哲学来解释天地四方,古往今来。你也可以把他说的对象看成是人本身。
易经,经过阴阳结合,一共推演出64种大的状态,又经过各卦象结合,没个打的卦象有6个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种卦象。者384种卦象,对应一切事物的运行状态。
所以,易经就是八卦图,是一本从哲学方面记录事物运行状态的书。具有很高的价值。
易经与算命。
八卦,是伏羲发明的。流传几百年后,夏朝,商超都对其有改动。当时的周西伯倾其毕生所学,一为避难,一为讲自己的所学传于后人,一为提醒朝廷,一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后至孔子作象辞。而成为完整的著作。这也是易经书中有很多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周西伯位于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经历了2500年左右,为我们今天看见的易经最终形态。又流经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其中,无数高明人士对其注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汉朝时,易经,分为术数合易理两部分研究。术数,即是算命之类的。
因为易经中记录的是各个状态,只要能够定位你现在的状态当然能够指导你的行为,所以它能够算命,是正确的。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1]《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2][3]
中文名
易经
外文名
book of changes
类别
哲学、国学
包括
《连山》、《归藏》、《周易》
时间
远古至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