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以阴阳五行说为指导,学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中心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的饮食有何指导意义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 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 五行学说的确立,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也有人倾向五行学说产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五行神话》这本小说就是把五行的观念放在上古时代。也就是说作者倾向于后一种史学观。其实,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夏商周这三个时代中,商人尚鬼,喜欢占卜。而其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倾向于道家中的方士,也就是喜欢修道炼丹。丹道派的思想应该源自于《易经》的原理。 五行学说的产生和五行观念的形成,对古代哲学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影响及其深远。 五行学说的发源地没有考证,甲骨文中也没有有关五行的文字。但现在的学者都倾向于产生在河北,北京这一代的文化如黄帝和伏羲这一时代。 《五行神话》里面把少昊做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也是为了肯定五行文化产生在轩辕和伏羲这个时代。有关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会在以后给大家解释。 《五行神话》小说里面认可的三皇应该是伏羲,神农,黄帝。也就是说作者认可《尚书》里面的说法。 我们现在的道家文化是齐文化的延续。《易经》做为道家的代表。有可能是中原文化也就是河南,山西商文化在上古时期的发展而来的。所以,阴阳五行文化要比中原文化的《易经》更早一些。 《易经》的占卜或者叫做卜筮,很多人认为是八卦。其实,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卜筮的重点是五行,不是八卦。要用卦来断事情则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 五行学说有自己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比《易经》还要早的天干文化。这个文化在甲骨文中有记载。天干文化就是五行学的法则。 以上是《五行神话》这本玄幻小说中有关五行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不仅把山海经做为基础,而且是很忠实的在山海经人物,山河,动物,草木中yy。小说中有关阴阳五行的概念和yy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按照无行阴阳来编造的。这些,大家可以从文字中体会。此外,小说中的武术和剑法,棍术术语也很少杜撰,都 是从太极拳,太极剑中移植过来的。 有关《易经》和卜筮。作者会在《五行神话》续集《卜筮官之尚鬼眷色》中,继续为大家yy。小说的背景年代肯定是尚鬼的商朝。 再说一点《易经》和题外话。 《礼记》中的“五行解”提到易经。说这本书是洁净精微,易之教也。 古人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读书读到春天的景物都已经远离了,还不知道。可见,《易经》这本书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玄幻和yy小说,是作者通过激发自己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创造一个yy的世界。 通过充分的想象,将生活变得更有自由度在生活繁琐的今天是我们放松自己身心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的祖先写作的《山海经》就是yy和现实结合的典范。它培养了这个民族充分的想象能力。这是我推崇《山海经》的原因。《

哪些事物和现象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这些食物谢谢

传统的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骨干,现代的中医学还以此学说为重心吗?

今年我也是本命年
我现在穿的红内裤
我过马路都很小心(听说本命年要注意车祸)
我走在路上都要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听说本命年很容易破财,如果你的运气够旺就会大发)
我不赌博我嫖不去做<65%把握的事(听说本命年要防小人)
^^^^^^^^^^^
其实都是些个人心里问题
个人注意调节就ok了

中医食养学——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对吗?

是的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金对应肺
木对肝
水对肾
火对心
土对脾胃

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周易》一书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周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础就是阴和阳。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阳对于阴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阴对于阳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此有了活力。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阳气是开,阴气是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构成了宇宙的动势。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五行,就是 木、火、土、金、水。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金,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科院曾邦哲的结构论认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分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连接模型,因而称之为超稳态结构模型。
1、五行的种类及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
2、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3、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
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
4、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详见刘玉珍老师《人体生物节律学》)。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
5、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6、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的关系及基本含义
答:阴阳五行学说范畴的五运六气是从六十甲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说六十甲子其实是由阳五运六气和阴五运六气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指把阴和阳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间形成的温热燥湿凉寒气化(气化就是指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运动变化),用具体的符号表达出来,就属于阴阳气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义。由于六十甲子表达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别,具体的含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人们最常见的六十花甲子表达的就是事物层次质变的基本规律,在刘玉珍老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探讨。
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证。所以,那些把阴阳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引向机械循环论的认识,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单纯在抽象的五行范围绕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握到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表现。这也是把这一提问不安排在五行那个层面,而是安排在阴阳气化规律形成后才来解答的道理。
7、五行与健康的关系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都较小。从五官看,脸形偏方,肤色较白.金形之人,较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欢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从体型上看,火形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火形之人肤色偏红。火形之人,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惧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
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土形人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土形人,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是生长衰亡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

《内经》根据阴阳矛盾法则,结合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比如:

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

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样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总之,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况,然后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法则。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总之,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导人们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代的五行学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于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显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属木行。同样,由于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在五行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由于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在五行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征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可以举出许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其次还要懂得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的意思,“克”,含有制约、阻抑的意思。以五脏为例,按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

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关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五脏疾病转变的理论,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的意思)的重要观点,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许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许多治疗经验。如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些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是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正确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仅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得深刻和丰富。

相关内容
  • 1、
  • 2、
  • 3、
  • 4、
  • 5、
热门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推荐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