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易》,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之一,位列“五经”之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然而,更多的人会说它是一部讲阴阳八卦、宣扬迷信的占卜用书。实际上,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学说。
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早期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就把它们归结为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一种欲望,试图借助于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周易》就是其中成果之一,它和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合称“三易”,都是卜筮之书。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卜,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南。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几个运用《周易》占卜的事例。
从《易传》对《周易》的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占筮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占卜方法——大衍法。
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占卜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延展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的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的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的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学会了就是天书,学不会就是丧书,是一本无所不能,生老病死,风水医学,科学,人世间的万事万特都离不开的一本奇书。
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中国人的智慧。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人《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谓道”。
毛**老人家对这句话表示称许;“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人的两点论。例如,人,男为阳,女为阴,有男人,没有女人,就不会发展子孙后代,地球上人就会灭绝,就没有人了。
《周易》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变易法则的书,它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的源泉,它是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日阳月阴、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奔流不息,生生无穷的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指出:天地之大德日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诱导人们树立“自强不息”人生哲学,指导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己必益”、“益而不己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我们认为:《周易》性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客观地、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1)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霜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故取之为妾。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2)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筮占,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但是,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亦称《易经》、《易》,在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周易》是一部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没事的,学易经是好事,倒霉的都是拿易经来算命骗人钱财的。而且,既然你是用来学内经的,肯定是用不着算命看卦辞的啊,只要知道辟卦和六卦系统,就足够看内经了。
《易经》“群经之首,先从《易经》学起。不过学《易经》得先从孔子的《易传》共7种10篇,也就是《十翼》开始。入门者可去书店购买《周易全解》修订本 金景芳 吕绍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外,台湾曾仕强教授百家讲坛中《易经的奥秘》也对初学者有很大帮助。不管先天还是后天,后来经过发展又有提出《中天八卦》。你学习八卦和六十四卦就可以了。
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也非常好,有象、有数、有理,让人更容易理解。个人认为单比佛家的什么六道轮回、无欲、重生转世什么的,更实际些。